高曉東 于敦洋 宋順
摘 ? 要:中國是糧食生產及消費大國。近年來,我國農業種植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研究國內小麥種植要素有利于推進當前小麥種植技術的研發。探究了栽培方式、施肥、病蟲害與國內小麥產量之間的關系,旨在有效指導小麥品種選育及推廣,對于種質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麥栽培;土壤肥力;病蟲害;產量;關系
小麥作為我國農業的主要種植作物之一,是我國農業種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種植面積可達2.43×107hm2[1]。近幾年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小麥的種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造成小麥種植范圍的降低,小麥年產量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影響我國糧食總產量[2]。現如今,面對糧食需求量增加與小麥產量降低之間的矛盾,我國出臺了耕地紅線。對提高小麥產量的研究,不僅符合當今社會發展趨勢,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基于此,深入研究影響小麥產量的要素,能夠有效提高糧食產量,推動現代化農業進程[3]。
1 ? 栽培模式與小麥產量的關系
小麥在我國居民的飲食生活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地域限制,南方地區多種植水稻,而小麥是廣大的北方地區最為普遍的糧食作物。我國小麥總產量占到了世界小麥產量的17%左右,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水肥管理是糧食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同時也是提高糧食產量的前提。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種有利于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該栽種方式的使用能使同等面積的小麥、大豆等農作物增產40%左
右[4,5]。值得注意的是,地膜覆蓋有一定的使用條件限制,若在干旱的年份,尤其是早春干旱時節采取地膜覆蓋,不僅不會起到增產的效果,甚至可能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除此之外,在較為濕潤的地區使用地膜覆蓋也不利于起到良好的增產效果。由此可見,科學合理地使用覆膜栽培技術對提高小麥產量意義重大,而使用不正確的栽培方式將顯著影響產量。
2 ? 施肥與小麥產量的關系
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栽種條件以外,還包括施肥、環境及小麥品種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麥的產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也在逐漸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科學合理施肥是現代化農業重要的組成環節,通過研究可以發現,農作物生產價值指標與施肥水平之間存在著正比關系。
研究證明使用化肥是確保農作物增產的基礎保障,一般情況下施肥也是增產最為顯著以及快速的方式,但是化肥的使用量應科學合理,如果化肥使用量過多,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同時也增加農作物種植成本,難以起到增產的目的。優化小麥冠層結構以及合理施肥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魏猛等人對近35年的小麥產量分析后發現,相比于單一施肥,使用有機肥對提高農作物產量效果顯著,平均增產15.8%左右,而35年產量累計增加6.1%[5]。歐俊輝等經過研究后發現,通過定位施肥的方式能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6]。氮、磷、鉀對植物的生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化肥尤其是復合肥中上述3種元素的含量都很高。氮肥在小麥栽培中的使用,可以提高小麥吸收養分及水分的能力,是農作物增產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磷肥的使用,可以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有利于小麥吸收深層土壤中的水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麥的抗旱能力,從而在各種氣候環境下實現高產的目的。
3 ? 病蟲害與小麥產量的關系
病蟲害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實際情況來看,小麥種植過程中會或多或少地出現病蟲害,如果發病初期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勢必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對癥下藥,分析病蟲害形成的原因,最終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7]。
3.1 ? 小麥播種期病蟲害防治
苗蚜、地下害蟲及灰飛虱等是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害蟲,地下害蟲的防治尤為重要。具體來說,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75%甲拌磷乳油與種子重量的0.2%拌種。根腐病、白粉病及銹病等是小麥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害類型,而針對上述病害進行治理對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粉等是比較常用的殺菌劑,殺菌劑劑量以種子重量的0.2%為宜,用水噴濕后需堆悶6h,然后進行播種。
3.2 ? 小麥生長期病蟲害防治
小麥不同生長期出現的病蟲害類型也有所不同,要想提高小麥產量,必須做好不同時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小麥返青或者拔節期容易出現麥蜘蛛、根腐病、白粉病及紋枯病等,可以把除草劑與殺蟲劑混合使用,從而發揮出更好的效
果[8]。苯黃隆、麥草絕及杜邦巨星是使用較多的幾種除蟲劑,使用劑量以10g/667m2為宜,而多菌靈、三唑酮及粉銹寧是較為常用的殺菌劑。為了達到理想的除草及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需要在小麥返青或拔節前,選擇氣溫在10℃的天氣進行噴藥,這種情況下防治病蟲害的效果最為顯著。
小麥在孕穗期主要針對吸漿蟲、白粉病、銹病以及赤霉病等進行防治。以吸漿蟲為例,在小麥孕穗期間,它從土壤中出來并在地表化蛹,在孕穗期對吸漿蟲等病蟲害進行防治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具體而言,使用2.5%的甲基異硫磷顆粒與細土拌和,兩者之間的比例為1.5∶25,下午時分把拌合后的藥劑撒入地中,并澆水灌溉。小麥種植過程中有效防止病蟲害可以提高小麥單顆粒重量,進而提高小麥的產量。灌漿期需要重點防治銹病、白粉病等,使用硫酸二氫鉀、氧化樂果及20%粉銹寧等防治病蟲害,從而起到遏制白粉病的蔓延以及蚜蟲的數量,此外,還能有效抵抗干熱風,對于提高小麥產量意義重大[9]。
總之,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糧食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由于栽培模式、土壤肥力及病蟲害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小麥種植情況不容樂觀,應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 1 ] 謝冰潔.淺析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39(2):100-101.
[ 2 ] 靳晨陽.小麥產量與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的關系[J].農家參謀,2018(16):47.
[ 3 ] 李世清,李東方,李鳳民,等.半干旱農田生態系統地膜覆蓋的土壤生態效應[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5):21-29.
[ 4 ] 俞盛山,張平良,郭天文,等.全膜覆土穴播對旱地春小麥農田土壤水熱效應及產量的影響[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8,53(6):56-63.
[ 5 ] 魏猛,張愛君,諸葛玉平,等.長期不同施肥對黃潮土區冬小麥產量及土壤養分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7,23(2):304-312.
[ 6 ] 歐俊輝,張海.長期定位施肥對小麥產量及土壤肥力的變化研究[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7,29(4):18-20,50.
[ 7 ] 張娟萍,楊絨.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技服務,2017,34(15):51-52.
[ 8 ] 巴國民.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01.
[ 9 ] 劉路.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4):51.
(收稿日期: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