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表現形式與繪畫流派種類很多,歷史悠久,很多精品流傳至今。在時代發展過程中,中國畫由傳統主筋演變為現代,在西方構成語言影響下,突破了傳統表現形式。本研究將重點分析現代構成藝術對于中國畫創新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畫;現代構成藝術;創新
一、前言
中西文化交融以后,傳統中國畫的文化藝術思想發生革新,而中國畫研究也有內在精神轉變為藝術本體形式感,表現語言、繪畫形式中均具有可貴探索。現代設計表現語言為構成,是打散重構物體形態,構成語言表示概括表現對象為抽象、整體集合形態,重組建立抽象形態的整體氣勢,確保有序且平衡狀態。當代很多中國畫研習著西方構成藝術形式,在中國畫作品中置入理念,確保中國畫的構成形式語言不斷發展與突破,并呈現出時代氣息現代意蘊。
二、將作品抽象為點、線、面構成要素進行布局
構成設計中具體形態、抽象形態均可抽象成點線面形式語言,使用構圖對點線面間關系更好的處理。點賦予形態較多,如蟲、魚、鳥、花,以及建筑房屋、大海燈塔、人群的人物頭部等。點與周圍布局存在密切關系,表現小形態,在畫面中屬于最活躍元素,可對畫面空間氛圍有效活躍,然而,若處理不當極易出現畫面凌亂現象。點移動軌跡是線,最具表現力。形態不同的線給人的視覺感受也存在差異,曲線表現為柔和秀美,直線表現為簡潔明快,水平線表現為平和穩定,折線表現為驚險多變。線在運筆時力道不同,情感特征也存在差異,表現為細膩含蓄、激情粗獷等。點聚集或者線圍合均可產生面,在畫面中具有很大的體量感與視覺充實感。自由形態面表現為質樸、隨和,方形面表現為穩固、規則。在現代畫基本元素中,點線面為基本構成元素[1]。
三、將構成的形式美語言運用到當代中國畫創作中
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畫家往往使用主觀構圖為他人營造秩序感,并將自然界中無序、客觀自然組合形態替代,充分展示出構成意識提煉與綜合藝術美。在《實習生》作品中,表現形式為構成中重復,畫面內中藥柜使用團花重復構圖形式,將畫面布滿,裝飾感十分強烈。在《青春期系列之玫瑰雨》作品中,畫面中涉及很多生物物件,具象物件抽象呈點,在紅色背景上均勻排列。連接白色雨滴在背景點中穿出,形成無數條線,錯落有致,長短不一,結合畫面中任務一起呈現,可形成點線面視覺效果。在整個畫面中,中國畫的傳統風貌被改變,內容、形式均實施現代形式處理,其格調更加新穎,時代特征展現出來。
在傳統中國畫構圖中,豎線與橫線的分割穿插很少使用,很多中國畫畫家嘗試使用新形式,分割、重構與透疊畫面,形成全新審美樣式。在《T臺》作品中,構成意味豐富,使用紅色色塊對構圖畫面進行分割,重疊人物,相互疊加后屏風,傳統中國畫意趣改變,可見形式沒敢,使用分割透疊,將時尚審美元素融入,流露出現代氣息與時尚感[2]。
四、肌理的表現手法在中國畫創作中的表現
肌理表示物體表面組織結構,也即是粗糙平滑、高低不平、縱橫交錯的紋理,能夠表現出物體表面紋理特征感受。繪畫中應用肌理可促使欣賞者對于繪畫作品心理感受更加豐富。在繪畫作品中追求的一個藝術效果為物體的肌理美感。近年來,現代科技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材料隨之涌現,新型肌理表現形式也更多。有學者提出,肌理屬于自然語言,在創作時駕馭肌理、強化肌理,使得肌理成為個性語言。在現代工筆畫家的創作過程中,汲取民間手工藝技法的表現手法,在肌理表現中使用。
五、畫面層次的象征意味
中國畫傳統構圖形式、現代構成理念均是結構排列空間中物象,確保畫面構成更加和諧、生動,進而形成美感畫面。現代構成理念與中國畫傳統構成理念不同,是對繪畫對象進行抽象,形成構成元素創作,在繪畫中,原有物象限制脫離,繪畫物象不會產生干擾,也無須單純思考花朵、樹木、人物間關系,而是需要將以上事物歸結成構成元素間空間關系。在畫家的創作過程中,由具體繪畫向繪畫板塊處理層次關系中轉移,另外,人們還可體會抽象形態伴隨的視覺韻味中的心理感受、視覺感受。
六、結語
中國在引入構成理念以后,中國畫創作中可將繪畫的深層次意義表達出來,同時對于藝術形式表現、創作本體也更加關注。在中國畫創作中運用此形式,幾代畫家不斷轉化與探索,構成理念在中國畫創作思維中融入,提供給中國畫的傳統形式轉變為現代形式創作的支撐。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構成理念將發展為中國畫表現形式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對中國畫的形式美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高飛.現代構成藝術對中國畫創新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7(11):14-15.
[2]任海洋.當代山水畫構成形式在創作中的藝術表現[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8(3):22-23.
作者簡介:王全復,黑龍江省鐵力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