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懷素
摘要:高中起點的學生舞蹈基本功基礎比較薄弱,傳統的訓練方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強度過大會導致肌肉拉傷或者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那么,如何在短時間內,既安全又快速地讓學生基本功得到提高,更好的開發肢體靈活性和協調性呢?本文試著從高中生起點的舞蹈生所急需的科學訓練方法入手,結合目前藝考現狀,總結出長久、有效的可行方法,更好的開發高中起點舞蹈生肢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為他們自由地、創造性地組合舞蹈動作直至能獨立編創舞蹈作品打基礎。
關鍵詞:高中生;舞蹈訓練;創新
由于生源的特殊結構,普通高中生與藝術中專的學生在專業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另一方面,以高中生為主的生源,文化素質要明顯高于藝術中專學生。對于綜合性高校來說,報考舞蹈專業的高中生數不勝數,由此催生的舞蹈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發展壯大,但近年來很多藝考培訓機構和個人教育單位,為了速成而忽略訓練方法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出現了很多意外受傷事件,造成很多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腰部胯部由于訓練方法不得當而損傷成為普遍情況。這不僅給學習舞蹈的學生們帶來身體上的傷痛,心靈上也受到打擊,讓學生有種挫敗感,從而影響藝術高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是其一。其二,多數的舞蹈本科生都是在肌肉、骨骼發育即將成熟時才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舞蹈基礎相對薄弱,僅一小部分學生是從小接受舞蹈訓練,但都屬于業余特長,并未進行專業的高強度練習,和舞蹈中專生相比而言,能力和軟度都相差甚遠,很多學生上大學前的突擊訓練表面上看似幾乎已經解決基本功軟開度問題,但幾個月不練到上大學時又出現回功問題,身體變硬,以前的突擊訓練徒勞無功。因此,一個科學有效、持久的訓練方式是高中起點的舞蹈生所急需的。
舞蹈基本功的科學訓練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據人體運動自然規律和運動生理科學,編制訓練計劃的經驗型訓練法,針對人群是高中在校舞蹈特長生和普通高中出身的舞蹈本科生,另一方面借助儀器和輔助道具,將道具和身體開發相結合并用于輔助訓練,變被動練習為主動練習。
一、應因材施教
對于未接受系統訓練的高中生來講,要注重學生的共性發展,強調身體機能,身體形態,身體能力,技術技巧和心智能力等全面發展,而且要注意不間斷性,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安排好合乎舞蹈訓練邏輯的訓練計劃前提下,持續不斷地進行全面訓練,才能夠達到提高各項能力的目的。對于普通高中出身的舞蹈本科生來說,更需要為有特點,有潛質的學生創造有側重點的訓練條件。例如,有人進步快但容易懈怠,有人進步慢卻貴在堅持;有人柔韌性好,有人能力強;有人思維靈活,有人行動力強。師者要善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特點和長處,不僅在基本功訓練中,更應在舞蹈表現力中體現。
二、進行適宜負荷
適宜負荷要求訓練負荷要適量的增加,合理把握負荷的量度,負荷過小,訓練刺激小不能使訓練適應的產生;負荷量過大,超出身體承受力,容易受傷,無論是增加訓練量還是訓練強度要經過增加——適應——再增加——再適應的過程,逐步提高舞者適應能力。如何調整訓練強度呢?一是調整時間強度,包括做動作的速度,節奏和頻率,完成動作的速度越快,節奏越快,密度越大,訓練強度越大;二是調整空間強度,包括動作的高度和幅度,高度越高,幅度越大,訓練強度越大;三是調整內部外部強度,包括力度,難度,質量和重量,完成動作的力度越大,難度越高,質量越高,外加阻力越大,訓練強度就越大。超負荷訓練能夠使學生專業能力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但要保證適時適量,否則將會導致過度訓練產生過度疲勞。
三、訓練規范化
舞蹈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納為肌肉的技術動作和心理障礙兩個方面。作為前者,涉及學生的自身條件和技術能力問題,需要通過科學、規范的訓練,使其身體各部位的肌肉能力不斷提高、不斷協調得以解決。如脖子前伸,可以讓學生在動作訓練時,頭轉向側面;肩部前摳,可以讓學生做背部和雙肩貼墻的練習;“倒腳”的毛病,可以讓學生站成小八字先找到身體的直立重心;腰背松懈,可以讓學生做腹背肌肉的輔助訓練等。老師要運用各種教學訓練手段,不斷提高學生身體各部位既獨立又協調的能力,這樣才能不斷糾正原有的技術動作方面的毛病,獲得肌肉的技術動作的把握。如果是心理障礙原因,就要老師幫助學生調整不良情緒,鼓勵克服焦慮,緊張和畏懼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
四、從人體解刨學的角度去開發學生的肌肉、韌帶等部位
將人體系統看作一個整體的結構,合理安排肌肉群的動力訓練和靜力訓練,讓肌肉進行等長收縮,把拉伸訓練和肌肉張力訓練同時進行。例如舞蹈控制性動作訓練時,學生可能感到肌體發脹、難受,有的學生甚至感到肢體麻木,這是肌肉收縮壓迫神經所致,這時應活動所用肢體,不斷調整姿勢,交替活動以放松肌肉,可避免此類現象發生。值得和學生強調的是,正確的呼吸在肌肉訓練中也十分重要,正確呼吸可以增加肌肉的彈性,并深入肌肉群和軟組織,大多數學生更在意舞蹈技巧與表演多于了解身體本身,實際上通過建立深層呼吸,在練習完畢之后,能夠舒緩訓練完畢之后的疼痛的感覺,使身體變得更加輕松和舒服。
能夠用于輔助性訓練中的道具有很多,例如彈力帶,瑜伽磚還有泡沫軸等等。彈力帶是有由輕至重多個級別的,正是這樣漸進式的訓練系統最大優勢在于可隨時調節訓練難度,可以隨著訓練者力量增加而逐漸增加阻力。瑜伽磚多用于“耗”的環節,比如耗前腿,耗胯。道具的使用能夠增加訓練的難度,對學生關節軟組織施加拉伸刺激,而且對于高中生而言,在軟開度訓練方面更需要循序漸進的靜力拉伸和緩慢拉伸的過程,不能只依靠高強度的快速拉伸。例如,將泡沫軸用于課前激活身體的道具,通過放松筋膜來恢復肌肉的柔韌性,課后的拉伸環節也能用泡沫軸為肌肉進行拉伸,減少由訓練導致的酸痛感,將高度緊張的肌肉放松下來。
社會上的大多舞蹈培訓機構采用的都是被動的動力性練習方法,即指依靠外力反復拉長軟組織的柔韌性練習方法,如:雙人搬肩或搬腰。一來,學生之間及非專業老師開肩或開腰,很有可能會由于用力不當,導致關節損傷甚至軟組織拉傷,二來,高中生骨骼肌肉已經幾乎成熟,原先適用于青少年的基本功訓練方法有些已經不太合適。因此,他們更多需要的是主動的動力性練習,即依靠自身的力量反復拉長軟組織的訓練方法,既能培養學生自主訓練的能力,又能減少不必要的身體傷害。
總之,不論是利用輔助訓練還是主動的動力性訓練,它們對舞蹈訓練都是有益的。
高中生起點舞蹈生的基本功訓練,是掌握技術技巧動作的必然過程,而技術技巧動作不但是表現舞蹈作品內涵的藝術手段,高難度的技術技巧動作也是舞蹈藝術的表現對象,在舞蹈表演中高超的技術技巧的發揮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作品內涵得到升華。在保證軟度能力扎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普通高中生的學習優勢,使學生具備專業舞蹈形態、神韻、技術技巧的綜合性動作以及完整的表現能力。突出學生自身獨特個性和長處的同時,達到對人物更深層次的刻畫與塑造,因此要從多方面分析科學訓練的方法。本文旨在對高中起點的舞蹈藝考生的基本功訓練法進行嘗試性探索,為培養社會需要的新時代舞蹈人才提供技術經驗參考,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1]楊鷗.舞蹈訓練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胡博.試論以普通高中生為教學主體的高等舞蹈教育[J].藝術教育,2012(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