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巨良
摘 要:溫州市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溫州大小門島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主要承擔洞頭區大小門島區域內投資開發任務。本人因為工作關系,主持開展浙江省溫州洞頭區大門鎮小門石子岙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采礦權設置前期工作,經過近2年的努力,該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下面就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采礦權設置及綠色礦山建設時代背景、政策依據、工作程序、關鍵環節、體會心得做探索思考。
關鍵詞:礦產;資源利用;綠色發展
一、政策背景與依據:
一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的工作定位,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標準領跑、政策扶持,創新機制、強化監管,落實責任、激發活力,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引領和帶動傳統礦業轉型升級,提升礦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構建礦業發展方式轉變新途徑。堅持轉方式與穩增長相協調,創新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和礦業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加快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升級換代,加大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大力推進礦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耕地保護,引導形成有效的礦業投資,激發礦山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我國礦業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后,綠色礦山建設更是成為了國家意志,上升為國家行動。面對日益嚴苛的環保政策,大力推進現代化綠色礦山建設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資源集約型、安全環保型、企地和諧型”大型智能化綠色礦山成為時尚。二是《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關于組織開展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采礦權試點工作的通知》(浙土資規〔2018〕1號),要求各地自然資源部門開展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試點。即礦山開采后形成的土地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綜合開發、高效利用的資源統籌開發利用。開展礦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有利于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實現資源開發、礦地利用、生態保護三者協調發展。2018年9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8〕22號)要求,制定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浙政發〔2018〕35號),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制定了《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關于禁止新建露天礦山嚴格管控新設礦業權的通知》(以下稱“《通知》”)。從嚴管控新設建設項目類礦業權。但已經納入礦地綜合開發利用的項目,不屬于新建露天礦山建設范疇,可依法設立采礦權。為此,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礦地綜合利用項目采礦權設置有關工作的通知》(浙自然資發〔2019〕25號文件),采礦權設置政策發生重大調整。
二、主要工作程序與要求:
(一)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設置
1.項目立項或備案: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所在地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提請當地人民政府做好項目立項或備案工作。項目立項批準文件作為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采礦權設置的依據之一。
首先,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符合礦產資源規劃;其次,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納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第三,按“可利用土地面積最大化、需治理邊坡面積最小化”的要求確定項目邊界;第四,編制項目可行性報告并進行論證;第五,滿足礦山開采時間原則上不超過三年,最長不超過五年的要求。
2.取得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批復: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應包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內容,并取得生態環境部門的批復意見。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批復意見作為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采礦權設置的依據之一。
首先,委托第三方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編制單位進行調查與報告編制;其次,結合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可行性報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開展水土保持報告編制,滿足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編制與審查需要;第三,有資質的第三方審查單位出具審查意見;第四,審查意見經公示7天后無異議,生態環保部門批復。
(二)采礦權設置
1.采礦權的礦區范圍確定:首先,根據項目立項或備案的礦地項目范圍,組織開展礦區范圍聯合踏勘,取得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的聯合踏勘表;其次,委托第三方編制礦區范圍論證報告,組織開展礦區范圍論證,取得專家通過意見與完成稿;第三,開展礦區安全預評價。
2.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首先,根據礦區范圍組織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委托第三方開展地質勘查、礦產資源儲量報告編制;其次,委托第三方開展地質勘查、礦產資源儲量報告評審;第三,縣級自然資源部門備案。
3.項目施工設計與評審:首先,委托第三方開展包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的相關內容的項目施工設計;強調施工設計中必須滿足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強調生態保護措施的切實可行性、重要性;其次,組織審查。
4.采礦權出讓價款評估:委托有資質單位開展采礦權出讓價款評估報告編制,提交縣級自然資源部門備案。
5.編制采礦權出讓方案: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編制,經過縣級政府審查研究后作為組件材料提交礦業權交易機構。
6.政策處理:按照最大程度滿足凈礦出讓的原則,嚴格審查政策處理相關資料。主要有:礦山設置所在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當地政府就該礦區范圍相關政策處理方案上報縣級政府并取得批復;當地政府政策處理與無障礙進場承諾書;相關利益人協議等;政策處理方案、利益人清單公示(記錄文件)。
7.公開出讓采礦權:通過網上交易平臺公開出讓采礦權,完成交易后簽訂出讓合同。采礦權競得人在履行合同按規定繳納出讓收益的同時,可一并提交采礦權申請登記書,不再要求提供其他資料。
三、關鍵環節與心得體會
1.生態保護優先政策理解要到位。首先,打贏藍天保衛戰是國家戰略,自然資源部門出臺禁止新建露天礦山嚴格管控新設礦業權、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是一脈相承的,其次,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是實現資源開發、礦地利用、生態保護三者協調發展的有機統一。第三,生態環保部門的提前介入審查,有效解決礦地項目落地生態環保符合性問題,防止采礦權設置與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生態環保脫節。
2.采礦權設置更科學合理到位。從采礦權設置環節看,除生態環保審批前置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也一次性納入采礦權設置中,政策處理按照最大程度滿足凈礦出讓的原則,也有利于采礦權競得人權益得到保障。
3.資源開發與礦地利用結合更緊密更合理。根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后確定礦地項目面積,界定礦區范圍,更加有利于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全過程管理。
4.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礦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設置的工程性礦山要求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中必須滿足綠色礦山建設的所有要求,堅持創新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和礦業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加快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升級換代,加大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大力推進礦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耕地保護,引導形成有效的礦業投資,激發礦山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礦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