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立軍
摘要: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非公企業也隨之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非公企業中的應用水平較低,非公企業工資構成不夠科學合理,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工作積極性較低,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穩定發展。文章從工會組織參與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必要性入手,詳細介紹了工會組織參與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原則,并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能夠為工會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工會;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作用
當前,工會組織參與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存在著一些問題,使得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應用效果較差,對非公企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目前,部分工會組織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在工作中積極采取措施對以往的工作進行改進,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非公企業中的效果顯著。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工作中仍舊存在較多的不足,工作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仍需進一步改進。
一、工會組織參與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意義
(一)非公企業勞資關系制約職工利益的原因
非公企業勞資關系的本質是雇傭關系,員工通過付出勞動力來從企業獲取報酬。在雇傭關系中,員工按照要求完成相關的工作,工資支出為企業的運行成本。
部分非公企業在發展中為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并未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制定薪資標準。并且多數職工認為自身領取企業的工資,就應服從企業的安排,導致職工的工資較低,職工權益無法得到必要的保障,會出現非公企業勞資關系損害職工利益的現象。
(二)非公企業勞資關系制約職工利益的不足
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使得我國社會中的行業數量逐漸增多,而且企業的類型較為豐富,為我國人民就業提供了較多的崗位。但是各個行業中職工崗位及工作內容不盡相同,導致各個行業中的職位薪資不同。并且各個行業中的規模及規范化程度不同,職員的流動性較大,對工作人員的薪酬問題與企業交流造成一定的困擾。因此,工會應積極轉變自身觀念,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對自身以往的工作進行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對管理工作進行改進,確保工會在工作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進而實現工作效率及質量的大幅提升[1]。
二、工會組織參與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前提
工會應遵守平等性前提來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職工代表應正視自身與企業的關系,堅持自身原則,及時向企業反映企業內部職工在工作方面存在的薪資問題,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合理保護職工的權益,確保工會在職工權益保護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并且工會在與企業協商職工薪酬工作中應遵守共贏性前提,在企業可承受的薪資范圍內,積極地維護職工的權益,提高職工的薪資待遇,完善職工的福利待遇,滿足職工對薪資的需求,確保薪資待遇能夠起到激勵員工的作用,使得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地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以此實現工作質量及效率的大幅提高,進而為企業賺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實現員工的進一步發展。工會應遵守參與前提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并且應正確的認識工資集體協商的成果,工資集體協商成果并不是為某位員工的權益,其相關成果是所有職工所享,所以工會應保證所有職工都參與到集體薪資協商工作中,確保最后的受益人群是全體職工,以此為職工開展工作營造良好的氣氛。
另外,工會在工作中應嚴格的遵照協商性原則,工會在發現職工出現工作需求及問題時,應積極的與企業進行交涉,但是交流過程中要給企業留有一定的余地,保證工會可以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進而確保工會能夠在企業中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作用。
三、工會組織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策略
(一)注意開展全面的調查
工會組織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前,應全面細致的調查和研究企業實際狀況、行業內部人員薪資待遇及勞動力市場,并且要熟知與勞動關系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自身可以靈活的運用相關規章制度,以此發揮調查員的職能。另外,工會調查人員要深入的了解相關企業的薪資待遇,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保障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順利開展,以此為保護職員的權益做出貢獻。
(二)注意給予企業必要的指導
工會組織應系統全面的培訓工作人員,切實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及思想素質,幫助工作人員樹立較強的責任意識,確保工作人員能夠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為非公企業應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參考,進而為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企業中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提供保障[2]。
(三)注意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
監督管理人員能夠對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應用情況進行管控,避免外界因素對制度的影響,工會組織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在實際工作中,工會組織應高度重視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安排人員對非公企業應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管,促使企業對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進而實現對企業內部工資結構的優化,調動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確保企業內部各項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
四、結語
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非公企業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激發人員的工作熱情,進而實現工作效率及質量的大幅提升。但是,當前我國工會在非公企業應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效果并不理想,導致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應用水平較低,不利于非公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工會在實際工作中應堅持相關原則,并通過發揮調查員、指導員及監督員的作用來對工作進行改進,進而在非公企業中發揮出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自身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巖,黃憲祖,倪守正.“微服務體系”:上海非公企業工會改革的“南東樣本”[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9,34 (02):20-25+19.
[2]張志海.廣泛開展結對幫帶“手拉手”活動 推動國企工會與非公企業工會資源共享共建[J].中國工運,2019 (0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