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寶
摘 要:本文以區域產業為背景,提出了結合地方產業特點和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將創立機械創新工作室,為學校師生提供一個開放式的創新制作實踐平臺。基于校企協同研發的創新工作室建設,實現“學做創”一體,同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創新;專業化;學做創;成效
浙江省玉環市堅持“工業立市”的原則,當地工業企業有12000多家,其中90%為小微機械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為節約人力成本,要求崗位人員技術全面,不僅是懂工藝、會編程和能設計的“多面手”。通過多家企業的走訪調研發現畢業學生普遍存在專業技能單一,難以適應企業崗位調換,不能勝任生產技術轉型升級的需求,成為學生高質量就業的一個瓶頸。目前很多職業學校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創新教育沒有和專業知識深度融合,沒有建立完善的創新教育體系。因此,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實際需要的創新教育模式,還需在分析自身特點及當地產業的基礎上,借鑒和發展成熟的教育教學模式與經驗,才能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創立機械創新實訓室,提供創新實踐平臺
我校機械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實訓設備齊全先進,先后被評浙江省中職骨干專業和浙江省中職品牌專業。我校專業建設結合地方產業特點,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制造業是玉環主導產業,其中多數為小微機械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為節約人力成本,要求崗位人員技術全面,這給我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帶來了一定挑戰,同時小微企業技術力量薄弱,需要外來的技術支持。為響應國家“萬眾創新”號召,我校成立了機械創新工作室,以“點燃創新激情、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服務小微企業”為目標,按照“企業出題、學校接題、教師析題、學生破題”的思路,為我校廣大師生提供一個開放式的創新制作實踐平臺。
我校機械創新工作室以具有創新能力和專業特長的教師為指導團隊,目前有指導教師6位,并聘請企業技術人員2名作為技術顧問,每年吸納具有創新意愿和特長的學生組建創新制作團隊。為推進我校機械專業的創新教育,在實訓場地緊張的情況下,我校專門在機械第二實訓中心三樓劃出場地作為創新工作室辦公區域,創新工作區域按創新活動的開展流程分專利檢索查新區、制作區、設計區、討論區和榮譽展示區。作品的加工制作充分利用學校的加工實訓設施設備,學校機械專業齊全先進的設施設備,如數控車床、加工中心、電火花、線切割、激光快速成型機和3D打印機等,都為創新作品的加工制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作品專業化,按規范流程實施
機械創新工作室的項目作品主要來源于企業,為解決企業一線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如工藝夾具的改進和設計,實現創新作品與機械專業特點結合緊密。我們按照“3階段4步驟”的規范流程科學實施創作,3階段分別是調研選題、培訓創作和試用完善,每個環節按照培訓、實施、檢查、評估4個步驟來進行,確保創新項目順利推進。
第一階段為調研選題,我校機械專業每學期有安排1至2周的下企業實習,我們要求學生對企業的生產現場的狀況和問題做記錄,指導老師對記錄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篩選。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時間,機械創新工作室的指導老師聯系有意向企業,帶領學生深入企業了解需求,匯總企業項目需求明細,我們創新工作室團隊根據項目實施的可行性,確立本次創新項目。
第二階段為培訓創作,我們安排工作室指導教師對招收的學生成員進行培訓,主要涉及的創新方法、查新、創新技巧等,同時通過以老生帶新生的方式,以項目小組為單位,開展課題的設計、制作、試用等工作,并且適當借助企業力量,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第三階段試用完善,我們將上階段產品設計的二維圖、三維圖進行整理,并以設計書的形式書寫材料。同時采購相應材料和元件,利用學校的加工設備把設計的作品給加工制作出來。小組成員分工協作來完成配件的制作和總成裝配。最后將完成的作品請企業技術人員確認試用。通過企業反饋和跟蹤調研,及時發現設計的不足,并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改進完善。不斷提升產品的性能和實用性。
三、基于校企協同研發,建立特色的機械專業創新教育體系
在近三年的創新教育實踐中,我校機械專業師生在省市創新大賽、專利申報和校企協同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較大的成效,我們總結了現有機械創新工作室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經驗,同時在充分吸收國內外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和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機械創新工作室的建設框架,如下圖所示。
框架圖中建設一個機械創新工作室平臺,這個平臺依靠創新課程開設、興趣小組開設、職教大講壇和校企協同研發“四輪”來驅動機械創新工作室的運行,最終來實現玉環當地小微企業迫切需要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通過機械創新工作室平臺,學生“學做創”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在知識方面,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技能方面,學生加工動手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同時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培育了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我校機械專業的創新教育已構建了基本的體系,我們也充分認識到創新教育要和專業教育相結合,使創新教育從“外延課外活動”變為“正式專業教學”。我校的機械創新實訓室培育了一批既會動手、又會動腦的高素質學生,創作了一批小發明和專利授權,促進了小微企業的技術革新,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經過不斷探索,“機械創新教育”已逐漸成為我校機械專業建設的新品牌。
參考文獻:
[1]王姬.工業設計創意創新教學團隊建設紀實[J].職業教育,2017(1).
[2]潘美祥.聚智融術“創中學”[J].職業教育,2017(4).
[3]黃俠.以學生為本,倡導創新教育[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