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倩
摘 要:我國心肺復蘇操作普及率低,院外突發心搏驟停的復蘇成功率低,社會大眾規范心肺復蘇手法操作率低,但根據調查顯示社會公眾很多人對心肺復蘇很感興趣,也明白心肺復蘇的重要性,也迫切想掌握這門技能,可總是在操作時沒有達到效果,在文中指出常見的錯誤操作并給予分析和給出解決措施,以此促進社會大眾人士的心肺復蘇實踐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單人徒手心肺復蘇;錯誤分析;解決措施
心肺復蘇是社會人士需要掌握的一門技能操作,用于保護親人、朋友等身邊人的安全,據統計大多數社會人士也非常樂意掌握這門技能操作,但是目前在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極低,根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的數據,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居全球之首,能夠搶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搶救成功率,其原因在于社會大眾人士沒有機會接受過專門培訓,或者即使受過培訓,但是沒有系統的來掌握這門技能,因而不能掌握正確的操作示范,出現錯誤操作而不自知,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取決于搶救是否及時,措施和手法是否有效、正確。這里是針對單人徒手心肺復蘇中的錯誤動作進行分析,希望社會人士更好地掌握有效的心肺復蘇方法,嚴守操作流程,增強搶救意識,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一、觸摸頸動脈搏動
救助者由于對頸動脈的位置不了解,造成了判斷患者時觸摸頸動脈位置無效,或者是時間過長等問題。動脈是反映心臟舒縮活動的一項指標,心臟功能正常時體表的動脈通常都能觸及搏動,但患者由于缺血等原因引起暈厥,這個時候需要通過體表大動脈是否搏動來判斷心臟功能。頸動脈位置表淺,是屬于體表大動脈,在頸部兩側都可觸及,通常觸及近側頸動脈,如果觸及對側要注意防止壓迫氣管,從喉結上向下滑行兩橫指左右,可觸及頸動脈。
二、手指翹起來
救助者手指沒有翹起來,這會導致胸外心臟按壓后幾個循環時因為過于疲倦,而不自助地將整個手掌放在患者胸廓上面而導致肋骨骨折。正確的方法是手心離開胸壁,手指翹起來,手掌根緊貼患者胸壁。
三、按壓力量運用
胸外心臟按壓時救助者只有髖關節在動,手臂沒有用力夾緊,肘關節沒有伸直或者是伸直后在按壓時出現彎曲,軀體的力量沒有傳導到手掌根,或者直接用手掌根的力量和手臂的力量進行按壓,出現力量過小或者兩手交叉重疊的手掌根位置出現受損。正確的力量運用應該是,借助腰部力量來進行胸外心臟按壓,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呈一條直線,手臂夾緊,在做幾次按壓練習之后上臂外側肌肉會有酸痛的感覺,這是正常現象;肘關節一定要伸直,尤其在按壓時,繃直之后,才能使軀體的力量傳導到手掌根的部位進行按壓;軀體不要過于向前傾斜,救助者手臂和患者胸廓夾角應該是成90℃;如果是站立著做心肺復蘇,腿不要抖、不要來回晃,腿要繃直、要穩。
四、按壓深度
按壓深度要夠,有效心肺復蘇按壓深度至少5cm,但也不要超過6cm,大多數時候按壓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力度不夠或者在按壓后兩個循環時因為勞累出現松懈而導致后幾個循環按壓深度達不到5cm以上,按壓深度不夠會無法滿足心臟血液排出量的要求。設定6cm上限則是為了減少按壓造成損傷的可能性,如肋骨骨折。
五、胸廓完全充分回彈
由于救助者身體力度、心理因素等原因,救助者沒有掌握按壓節奏,救助者按壓頻率過快,按壓時胸廓沒有完全解除壓力,通常只是胸廓部分回彈,沒有完全充分回彈,影響血液回流,達不到復蘇效果。正確的胸外心臟按壓時胸廓要充分回彈,頻率100~120次/分,可以借鑒的方法是在胸外心臟按壓時可以數數1001、1002、1003……1030。
六、小結
胸外心臟按壓有效性的影響因素較多,只有多加訓練,在訓練中有針對性地指出問題所在,患者必須仰臥在硬板上,救援人員的手法、按壓速度和深度必須正確,并且中斷必須最小化,有效的胸外按壓必須快速有力,才能及時保證組織器官的血流灌注。
參考文獻:
[1]王洋,符敏燕.護生單人徒手心肺復蘇操作常見錯誤分析及對策.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2,06.
[2]王立祥,孟慶義,余濤.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7,04.
[3]陳敦金,陳艷紅.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孕婦心肺復蘇指南解讀.實用婦產科雜志,2018,07.
[4]史倞,孔祥清.心肺復蘇新觀念——基于證據評價的指南更新.實用心電學雜志,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