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梅
摘 要:韓國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國家,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有對應的禮節要求,如見面打招呼的鞠躬禮、送禮等都有講究。就送禮來說,包括登門禮、生日禮物、節日互贈的禮物、考試前后的應援祝賀小禮物等,都有不同的禮品種類。禮物 “壕”至深得韓國人心的韓牛、排骨禮品套餐,“摳”至卷紙或一沓a4紙。韓國人“摳”得讓人“大跌眼鏡”。但其恰恰是韓國人用最實用的禮品來表達最真摯祝福的體現。禮雖輕,卻實用,能幫助解決生活所需,就是禮品最大的價值。
關鍵詞:韓國;送禮文化;實用主義;功能;禁忌
韓國語中 “禮物”讀作“ ”,寫做漢字“先物”或“膳物”。 寫做“先物”時,譯為以將來一定時期交納現貨為條件進行買賣合同的交易項目;寫做“膳物”時,則理解為饋贈給別人的某個物品。此文章我們采用第二個譯意—膳物,指饋贈給對方的某個物品。該物品在最初主要是指吃的食物類的東西。韓國的禮物以酒、餅干、水果、糕等食品類為主,在拜訪他人或紀念某事或表達心意的時候送予對方。而后,隨著人們社交圈的擴大,生活內容的豐富,經濟水平的大幅提升,送禮場合的增多,韓國人用于表達心意的“ ”也不再局限于吃喝等食物類,更有紙巾、肥皂、叉子、購物卡等富有含義的物品。
一、中日韓關于“送禮”中禮物選擇的比較
中國、日本、韓國三國深受儒家“禮”文化的影響,三國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注重“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禮儀。喜歡通過相贈送禮物來傳達感情、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除了中秋、春節等節日以及紅白喜事,諸如入學、畢業、就業、升職等場合,人們都會不吝于送禮。但不論是在禮品的選擇,還是送禮的形式,抑或包裝禮品的方式,韓中日三個國家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
1.中國人送禮中禮物選擇上的喜好
中國人在禮品選擇上,多看重禮品的實用價值。即該禮品不會被擱置壓箱底是人們選擇購買的首要條件。其次再去考慮其價格在某個特定的場合是否“得體”。在過去,人們一般給新婚夫婦送被面、床單或桌布,春節時則送“四樣禮”( 如酒、點心、水果、罐頭);后來因這類物品的重復累積,造成浪費,人們改選直接送錢,別人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實用又不會導致資源的重復浪費。后來慢慢演變成以保健品、保健器械為代表的物件開始成為送禮首選。此外,一些奢侈品也成為送禮的佳選。 據FX168財經網報道,2018年春節送禮,中國消費者更青睞于贈送健康類的禮品,像海參這類滋補養生禮品的售出情況就十分樂觀。消費者指出,這類補品健康滋補對身體有幫助,實用價值高,檔次高,拿得出手。2019年春節,保健品仍是送禮熱門。同時,《經濟參考報》又稱,現今國民們的智能便利消費的需求進一步增強。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掃地機器人成為給長輩送禮的最佳選擇。一些公司年會的獎品都是幾張大筆金額的購物卡,亦或是緊隨潮流的科技產品。這類禮品鮮少會被精美地包裝起來,反而更喜歡大赤赤展現在對方眼前,以示自己送禮的“誠心”。
2.日本人送禮中禮物選擇上的喜好
日本人送禮,除了同樣注重其禮品的實用價值外,他們更注重受禮一方的心情。他們送的禮物價格一般不高,多為食品、土特產、生活用品和一些精美小飾品等。其原因有二:一是禮品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心意在便無謂價錢;二是這樣的禮品易被接受,以免給受禮人徒增高額回禮費用的困擾,避免了給受禮人帶去不安和負擔。日本人非常重視回禮,回禮的價格一般為收禮價格的一半。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禮品消費負擔,日本人多會選擇購買價格實惠的禮品。禮品的價格雖然不高,但都會被裝進漂亮的盒子里,盒子外還會再包上若干層雅致的包裝紙,這是他們表達誠意的一種體現。日本人的春節送禮以食物為主,火腿、雪花牛肉、螃蟹、點心類等都是春節的熱門禮品。這是一份會令人大快朵頤又沒太大負擔的料理禮品套餐。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十分忌諱送現金、文具和剪刀等帶刃的東西,這是十分失禮的。
3.韓國人送禮中禮物選擇上的喜好
韓國人的送禮觀念,與中國、日本的不盡相同。韓國人送禮,十分注重禮品的實用性。即在選購禮品時,會同時考慮到該禮品是否會被擱置以及該禮品的價格自己是否能負擔得起。他們選購的禮品不一定十分高檔貴重,但普遍都很實用。而且無論禮品的價格如何,包裝都十分的精美、簡約,不浪費包裝資源的前提下,又不會讓受禮一方覺得不被尊重。每逢中秋節和春節這兩個重大節日,送禮是親朋好友之間互動的一個重要環節。節日里,商場會推出午餐肉套盒、牛肉套盒、精美水果籃、牙膏牙刷禮盒等被精美包裝起來的商品供大家選購。雖然各類禮品之間的價格千差萬別,但價格相對低廉的禮品始終占據市場主要地位。據韓聯社報道,2017年春節期間禮品市場主要還是中低價禮品占主導地位;據當時統計來看,各大商場10萬韓元(1人民幣約合173韓元)以下的中低價禮品占到所有禮品的近60%。除了大型節日,諸如情人節、圣誕節、開學季這類日子,商場也會推出低價實惠的禮品套裝或者相應商品的折扣優惠。優惠實用,是韓國人表達誠意與祝福的直接體現。
韓國人和日本人喜歡單數,送禮也送單數,但中國人卻相反。講求陰陽等 “成雙成對”式的中國文化,自古就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所以送禮物也一定是一對花瓶、兩袋點心等雙數的形式。
二、韓國“ ”實用性的由來及禮物選擇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韓國人“節儉”送禮,深受舊時戰亂和經濟落后的社會影響。韓國這在戰亂年代腹背受敵,難得和平安穩,經濟發展受牽制。但在儒家文化的熏陶浸潤下,即使生活再艱難,人們依然會進行禮節交往,這就避免不了互贈禮品。在經濟落后、資源匱乏、生活環境糟糕的情況下,人們鮮少去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了。當第一份“廉價”罐頭被送出去且被欣然接受以后,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實用”的重要。于是,一些很居家日常的東西開始作為禮品在轉達心意和祝福。漸漸的,贈送日常生活用品被韓國人視為是對他人關心在意的一種表現。
1.“ ”背后的精神
2017年11月7日,美國總統時隔25年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據韓聯社透露,7日晚的國宴后,文在寅總統給特朗普夫婦贈送韓國工藝品——銅筷子和石碗。同月9日報道稱,文在寅總統到訪印度尼西亞,印尼總統的女兒大婚,加之她是K-POP飯,所以文在寅送了EXO的簽名專輯和SHINee珉豪的祝賀視頻作為到訪印尼的特別禮物。
這兩則新聞從側面反映了韓國送禮的實用主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實用,是建立在了解對方需求的基礎上,同時也是一種體貼、關心他人的表現。
2.節日的禮物選擇
中秋節和春節是韓國最重要的兩大節日。中秋節這一天,人們紛紛回鄉祭祖,與家人團聚。給親朋好友送禮表達感恩也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因此中秋節在韓國也被稱為“感恩節”。但是跟中國人中秋送月餅、水果、茶葉不同,韓國人中秋送的禮物更多種多樣,豐富實用。
位居禮品榜首的,無疑是韓牛禮盒。韓國本土牛肉價格高昂,不少韓國人逢年過節時才會去吃上一頓韓牛。在韓國,一盒3公斤的普通韓牛禮盒要賣到20萬韓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100元),高檔韓牛禮盒更是要賣到50萬韓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700元)。其次,韓國人還很喜歡贈送裝有梨和蘋果的水果禮盒。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中秋節給親朋好友送上剛剛收獲的梨和蘋果作為禮品再合適不過了。除此之外,午餐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也是中秋節暢銷禮品。雖然午餐肉在其它國家是廉價的方便食品,在韓國卻成了中秋節的送禮佳品。因為它是韓國著名的“部隊火鍋”主要原料,而且可以長期保存和食用,受到了倡導“實用主義”的韓國人喜愛。近年隨著養生理念的普及,韓國人對健康越來越看重,送禮送健康的意識逐漸成為主流,代表健康和長壽的紅參逐漸成為韓國人中秋送禮的首選。
同為大型節日的春節,人們的禮品選擇與中秋節時的選擇相差甚微。除此之外,年糕和洗發潔身用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度上升。超市在過節時都會推出上述禮品的大禮包,這些大禮包皆被精美包裝起來。價格實惠又方便選購。
3.非節日的禮物選擇:
除了重要的節日外,人們日常的社交往來也多會贈送禮物。
慶祝喬遷之喜,人們會送上卷紙和洗衣粉。卷紙因其具有易拉易卷的特性,被人們賦予祝愿家主人能如抽拉卷紙一樣輕松地解決遇到的問題,生活諸事順利的美好含義;送洗衣粉則寓意主人會像洗衣粉快速起泡沫一般快速發家致富。在舊時人們還喜歡送火柴,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祝愿主人的家運會像熊熊的烈火一樣旺盛。最近也流行送木炭,漂亮的裝飾性的木炭寓意著凈化和健康。如今很多年輕人在朋友搬家時還會送衣服架、臺燈、餐具、吸塵器等實用性很強的禮品。
送給高三考生的禮物則是飴糖、年糕,寓意能夠 ( 雙關:黏、粘/考上),順利考上理想大學。或者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叉子、斧子,這個寓意著可以 ( 雙關:砍、瞄準/瞄準正確答案)。
當他們獲得第一份月薪時,往往會買禮物送給父母。但他們不是送奢華的手表錢包或者金銀項鏈,而是送內衣。一來內衣在七八十年代的韓國算是高檔品,二來也寓意著兒女貼心的孝道。這習俗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韓國的學校常常會舉辦一些外國留學生聯歡會,其游戲環節的獎品大多是吃的、用的,如一箱方便面、幾盒牙膏、一沓復印紙。
由此可見,韓國人選擇禮物,看重的是它的實用和好寓意。
三、韓國送禮中禮物選擇的注意事項
實用的禮物在適當的場合被贈送出去,才能實現作為禮物的價值。那么,在韓國人贈送禮物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不宜送外國香煙給韓國友人。韓國人的愛國情懷其中一點就表現在擁護本國的產品。
2.酒是送韓國男人最好的禮品,但不能送給婦女,這會被誤解為是對女性的褻瀆,除非說清楚是送給她丈夫的。
3.韓國男性多喜歡名牌紡織品、領帶、打火機、剃須刀等;,女性喜歡化妝品、提包、手套、圍巾類物品和廚房用的調料;小孩喜歡食品,如點心、餅干。
4.盡可能不要送錢,若要送錢,應放在信封里
禮品實用的傾向,是對歷史的尊重和節儉精神的繼承。曾經的多戰爭、落后國家在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打磨后一躍成為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背后人們的付出是不可計數的。一份簡單的禮品背后,是一個民族優秀精神的重要表達,它的表達性遠大于他的工具性。
參考文獻:
[1]劉甜甜(2008.4), <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各國送禮習俗的差異>《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NO.4
[2]李彩霞,蔡榮壽(2006.9), <跨文化交際中的送禮文化>,《經濟與社會發展》VOL.4 NO.9
[3]關向娜(2011), <中日送禮文化比較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
[5]2015年9月24日人民網-國際頻道報道《解密;韓國人中秋節都送什么禮物》
注釋:
1. https://dict.naver.com/search.nhn?dicQuery=%EC%84%A0%EB%AC%BC&query=%EC%84%A0%EB%AC%BC&target=dic&query_utf=&isOnlyView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