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祎曦
摘 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于衣食住行的消費比例逐漸降低,同時對娛樂方面的消費比例卻呈逐年攀升之勢。此勢態在廣大青少年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當青少年的追星現象不是少數,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時,我們就不能單單從個體去看待這件事情,而是要綜合考慮青少年心理成長,社會發展以及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如何保持青少年的健康的成長,無疑對這個時代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自我表現欲、從眾心理、群體心理、刻板印象、建議
追星已成為近年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追星的歷程源于粉絲對自己的情感歸屬和身份認同的需要,粉絲對偶像的崇拜被認為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在追星過程中,通過對偶像的模仿和心理崇拜,達到心理的愉悅和價值的認同,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
一、追星現象的成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我表現欲。這與青少年所處的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有關,追星是青少年從孩童向成人成長過程中生理、心理的反映,此時青少年處于自我發現和自我確立遠大理想的黃金時期。他們需要一個模式來參照,而偶像是他們理想自我的載體,借助偶像的崇拜來達到心理平衡和補償。此外,青少年可以在追星的過程中擺脫孤獨。青少年在自我意識萌芽的過程中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許多事情埋在心里,而追星能使自己感到自由和安全,精神也有了寄托。具體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追求理想的自我。很多少男少女便是如此卷入“追星族”的。少男少女在最愛編織夢幻的季節里,編織著未來的理想自我的夢,并從所崇拜的“星”們身上,印證他們的夢。他們追星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為勾畫理想自我的形象,并使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為真實自我的過程。
第二,追求時髦?,F代的生活潮流、多彩的社會風景,促使少男少女總想成為社會獨特的一族,現代潮流中騰躍的浪花。很多人并沒有自己獨特喜好,他們只是跟著潮流走。社會上流行什么,他們就追什么。
第三,崇拜心理。青少年們所追的星,男的大多為英俊帥氣,女的則青春活潑,外形艷麗;這些難免讓正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羨慕、迷戀。在心理學上,前一種崇拜形態可謂表層性欣賞,其特點是欣賞偶像人物的特征。它還可能導致對偶像認識的“光環效應”,把偶像一切都看得盡善盡美,即使他(她)有什么缺點,也會被淡化。
(二)、從眾心理的影響。從眾就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知覺、判斷、信仰或行為,使之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一致的一種傾向。 在日常生活中,參照群體、 群體規范與群體壓力是廣泛存在的,這不僅僅局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兒童,成人,老人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個體在受到真實或想象中的群體暗示或提示時,會被引導做出群體要求或期待的行為,或對情境做出定反應。當一群人都處于對明星偶像的狂熱崇拜之中時,青少年因其年齡較小,心理尚不成熟,閱歷尚不豐富,會表現出強烈的從眾心理,會在這種境況下自然而然地、無意識地融入其中。倘若不這么做,反而會與大眾脫離,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的穩定,心智的成熟、教育程度的提高,從眾心理的程度將會逐漸降低。
(三)、群體心理的影響。群體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結合在一起共同活動,彼此間存在相互作用的人群組合。在青少年的群體中,我們不難發現經常會有大家聚集在一起討論跟各自喜歡的偶像有關的演唱會、電視劇以及綜藝活動等節目的現象,在這種群體間的討論中,青少年可以從群體間實現自身的各種需要。具體包括:青少年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與其他的小伙伴保持聯系,獲得友誼、關心和幫助;減少孤獨和恐懼感,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當受到大家的歡迎與尊重,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與地位時,都將使自尊心和自我表現欲得到滿足;粉絲聚集在一起,就構成了粉絲群體,其粉絲成員會不假思索的與群體保持一致,群體規范對群體成員行為的約束力量就構成了了群體壓力,因此一旦進入粉絲群體,就很難脫離。
二、對于青少年追星的刻板印象
人們總是認為追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認為會耽誤學習,變得墮落,但其實并不是這樣,偶像之所以可以成為偶像,必有其過人之處,在成為偶像之前,也是經歷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艱苦訓練,經歷了大浪淘沙似的選拔,青少年或因顏值優,或因音樂舞蹈水平高,或個因人氣場強大、風格鮮明而喜歡某一偶像,可以從其身上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比如堅韌的品質,比如不服輸的倔強,比如舞臺中央萬人之前的自信等。片面的認為追星不好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只要不激進、不盲目,合理地追星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
第二個偏見是人們對于“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的誤解。有的人認為科學家對于國家有莫大的貢獻,卻拿著微薄的薪資,鮮有人問津,而明星不從事生產,接一部電視劇卻可以有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報酬,走到哪里都是歡呼聲一片,兩者對比著實讓人倍感寒心。但若著手去剖析其原因,就不難理解這種現象有它的必然性,首先,現在任何職業都是平等的,無貴賤之分的,稱演員、流行歌手為戲子,本身就是不合適的。其次,青少年不是不了解科學家,偉人的事跡,只是這些都比較陽春白雪,存于心中、理想中、信念中,而明星們的趣事閑事倒是可以作為茶前飯后的談資,更具有普適性、娛樂性、話題性,因此經常出現的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與生活接觸更緊密一些。最后,任何一種職業的酬勞都是市場大環境決定的,明星背后有其固定的,忠實的,龐大的粉絲經濟鏈作為支撐。對于科學家們的報酬需要國家加以宏觀調控,來縮小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三、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建議
1、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尊重青少年心理需求。青少年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呈現出以下幾點:情感豐富、強烈,但欠成熟穩定,容易沖動失衡;意志逐步確立,但還處于不很完善、不很穩定的狀態之中;興趣廣泛,愛玩好動,廣交朋友,由于缺乏鑒別能力,判斷力和選擇力不強,容易感染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智力發展日趨成熟。我們應充分了解處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的獨特的心理需求,盡可能地滿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2、社會多宣傳運動達人、舞蹈演員的正能量。引導社會學習科學家的鉆研精神,學習消防官兵的無私奉獻精神,不能一昧地使社會充斥著娛樂消費的氛圍。
3、學校與家庭合理引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其教育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父母應合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有愛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判斷是非的能力,邁好人生的第一步。學校承擔的教育的功能,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學校老師的指導,學校應努力打造陽光、積極的學習環境。
4、娛樂公司提高藝人出道門檻,打造優質偶像。偶像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應常懷謹慎之心,做好青少年的榜樣,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宣傳積極的能量。公司對于有不良習慣的藝人應堅決抵制,營造一個良好的娛樂環境。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對人生追求的體驗,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過程,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標和偶像。因此,對追星現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對,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現問題,而要積極引導,使之理性化。愿真正的追星族越來越多,讓追星不僅僅成為一種時髦,更多的是成為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超女粉絲與當代大眾文化消費[D]. 楊玲.首都師范大學 2009
[2]心理科普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初探[J]. 鄭和鈞. 心理科學. 2006(05)
[3]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綜述之五:論百年來中國大陸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變遷[J]. 岳曉東,梁瀟. 青年研究.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