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英 楊艷秋
摘 要:隨著社會的轉型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高齡失能老人增長快、社會負擔重、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獨居化加速,老人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服務需求迅速提高。面對前所未有的老齡化壓力,廣州市政府創新服務大力推行“長者飯堂”激發社會活力,營造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兩者相互融合。本文以荔城街長者飯堂服務為例,結合助餐配餐服務推進的特點,從服務的需求、困難梳理及反思等方面進行闡述,從具體案例、理論指導、策略分享、經驗反思等多角度,為探索社工服務如何更好地參與助餐配餐服務。
關鍵詞:社會工作、居家養老、長者飯堂
廣州市老齡化日益增長,長者身體機能逐步退化,日常生活照顧、醫療保健、膳食服務需求也逐漸增大,廣州市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落實,加快老年人時候福利事業發展,落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開展膳食服務、醫養結合、家政服務的3+X創新試點服務,以膳食服務為重點開始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著力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荔城街長者飯堂為荔城街轄區內60歲及以上有膳食困難或膳食需求的居民為服務對象,運用社會互助網絡,以跨專業服務團隊為主力,以長者義工隊伍為助力,以社區、學校、企業與媒體多方聯動為服務依托,通過營養配餐,提供周一到周五(除節假日)的午晚餐堂食和送餐服務,重點保障三無、五保、低保、低收入等困難老年人的午晚餐配餐需求,旨在滿足有需要的長者膳食攝入、營養健康及社群聯絡的需求。
一、長者需求分析
增城區荔城街戶籍長者人口2.22萬人,在龐大的長者人群中,通過大規模的調查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同時結合工作員的服務過程中的觀察和深度訪談,了解到長者膳食的需求如下:
1.長者隨著年齡老化,身體機能逐步退化,行動力、視力等逐步變差,日常生活中難以照顧自己,需要各方面的協助,特別是膳食的預備。
2.長者在不同的環境中形成了期固有的飲食習慣,部分長者會不注重膳食營養。大部分長者患有不同的慢病,對餐飲的要求較高,需要個性化的餐飲。
3.長者對于膳食的觀念、環境的認識需要更新。
4.荔城街占地面積很大,長者分布不集中,社區與村、村與村之間的跨度很大,長者飯堂服務的覆蓋率很少。
二、社會工作介入長者飯堂探索
(一)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運營服務
社會支持網絡指的是一組個人間的接觸,通過這些接觸,個人得以維持社會身份并且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和服務、信息與新的社會接觸。依據社會支持理論的觀點,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
1.為有配餐需要的長者建立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社會工作者多渠道多方位開展長者膳食需求調查,了解服務對象需求,針對長者的身體情況及需求開展堂食服務、送餐服務及助餐點服務,不斷完善服務系統,管理系統,并根據長者的需求,為行動不便、預備膳食有困難的長者通過上門評估,提供送餐上門服務,增加長者的關懷和社區聯動,將民政政策落實到位,打通最后一米。
2.為社區長者建立非正式支持網絡。以助餐點為平臺,以服務發動各方力量通過各種形式,如資金、場地、物資和參與服務,參與到服務當中。依托荔城街的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小區公關配套設施和農村老人活動地點等為老服務資源,配合開展長者助餐工作,8個助餐點均依托這些為老服務資源開展。在配送過程中,引入低齡長者參與到助餐服務中,并引入更多志愿者投入“大配餐”隊伍,志愿者隊伍有38人,他們會協助助餐點的服務、接待、送餐及宣傳和探訪。
以跨專業服務團隊為主力,以長者義工隊伍為助力,以多方聯動為服務依托,以助餐點為服務平臺,引入多元化服務,同時進行服務對象資源鏈接及轉介。服務團隊主要以社工、醫護人員、營養師、助餐員構成,以長者義工團隊為助力,提供多員元化的服務及進行資源鏈接。每月篩選不同的飲食營養專題知識,通過集體活動形式宣講,組織和鼓勵社區有提升飲食營養健康需要的長者參與,同時設計宣傳海報和印刷長者飲食營養宣傳單張,派發給有需長者進行宣教在各助餐點的服務及送餐服務中,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關系的同時,發掘到長者的一些需求,如個別長者吃飯后會忘記自己吃過飯記性差的情況,與家人關系緊張的家庭,經濟條件差的邊緣老人,行動不便獨自在家的老人等等,針對這些長者會進行資源鏈接和轉介,轉介一些匹配的服務資源。助餐點開設在社區的星光老年之家、農村老人活動中心內,這些點都是老人集中的地方,但在開設助餐點前,老人聚居不多,通過助餐服務切入點,引入飯前手指操、健康講座、健康測量等服務,營造溫馨的就餐環境,提升長者的健康意識。
(二)關注行動不便長者,愛心送餐到戶
工作員發現在社區養老的長者面臨著吃飯難的困難,有部分長者甚至失去了行動能力,不能走出家門,又面臨著因能力缺失不能自行預備膳食,有的是因照顧者因工作需要不能協助長者預備膳食,有的是因經濟困難不能吃上滿足營養的膳食,所以他們有膳食協助的需求,因而項目在社區內提供送餐上門形式的膳食協助服務,滿足其膳食攝入、營養健康的需求。
三、服務的成效
1.培養了一支30多人的長者義工隊參與助餐服務
在配送過程中,重點培養和發展低齡長者為志愿者投入“大配餐”隊伍,主要協助助餐點服務咨詢、申請填表、滿意度調查、堂食秩序、助餐點衛生、送餐等,加快建立健全的助餐服務網絡。膳食義工隊伍達30多人。
2.建立跨專業服務團體,豐富助餐點的服務內涵
助餐服務組建一支跨專業團隊,包括社工、助餐員、醫護人員、營養師、義工,運用多元化手法,為長者打造優質助餐服務,不僅是一頓飯,同時增加各種服務元素。助餐點開設在社區的星光老年之家、農村老人活動中心內,這些點都是老人集中地方,但在開設助餐點前,老人聚居不多,通過助餐服務切入點,引入飯前手指操、健康講座、健康測量等服務,營造溫馨就餐環境,提升長者健康意識及歸屬感。
3.聯動黨員服務長者
在各助餐點開展黨員參與助餐服務,讓黨員體驗助餐配餐的過程,如分飯、送餐上門,帶上慰問品和老人一起吃一餐溫暖的飯,與老人閑話家常,體會生活的平凡而滿足的時刻,體現黨員和群眾緊密聯結在一起,號召社區更多人關注社區困難邊緣群體,參與社區公益服務。
四、服務反思
1.充分發揮社工在助餐配餐服務中的作用
助餐服務在推進期間,配餐助餐的方式中有餐飲企業承接和社工機構承接,對比餐飲企業承接和社工機構承接中,發現餐飲承接的助餐服務中,重點是餐飲的服務,單單從膳食角度來提供服務。而在社工機構承接的助餐服務中,處理提供膳食服務外,會通過收集長者的需求,針對需求提供對應的服務,從身心社靈全方面介入,通過籌措各方資源,整合社區的資源,運用社會互助網絡,轉介和整合,滿足長者的膳食需求的同時,滿足長者身心社靈各方面需要,增加長者間社群聯絡。
2.深化長者飯堂的內涵
長者飯堂服務只是居家養老服務中的其中一項服務,除助餐服務外,還有家政服務、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科技養老、休閑娛樂等,在居家養老服務的推進過程中,長者飯堂無形是提供了一個最快捷的服務鋪開契機和服務切入點,膳食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在最基本需求入手,進而聚集一群服務對象,再跟據服務對象的需求推進相應的服務,讓居家養老服務切切實實能讓長者知曉,能讓有需要的長者加入到服務中,深化服務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曦露.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及其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南 京師范大學, 2013
[2]龔樹林,社區需要“長者飯堂”[N].經濟日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