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立臺”是對媒體的基本要求。本文試圖闡釋“新聞立臺”的內涵和對媒體的現實意義,進而探討CRI“新聞立臺”的實施途徑,讓其在CRI媒體建設和品牌打造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新聞立臺 軟實力 CRI
新聞傳播是媒體的第一功能,“新聞立臺”是對媒體的一個基本要求。可以說,無新聞就不成其為媒體。新聞立臺是一個傳統命題,同時也是媒體的生存之本。它的定義主要有兩點:一是媒介功能,二是節目構成。在我國從事國際傳播的媒體中,喉舌功能無疑是對外媒體的一大社會功能。從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來看,新聞是根本,是辦臺的立足點。可見,公共利益至上也是“新聞立臺”之本,更是新聞立臺的價值所在。
自然,新聞類節目的主導地位并不單純以“量”為標準,但“新聞立臺”歸根結底還是要求新聞類節目在臺或頻道的整個節目系統中保持適當的絕對播出量和比重,一般按國際慣例,比重不少于15%。而所謂新聞類節目,是“指所有以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為主要目標的節目,包括定期、定時播出新聞節目、新聞類專題節目、新聞性雜志節目,以及部分現場直播的特別報道或特別節目” 。
新聞立臺對媒體來說,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新聞立臺能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從媒介的社會功能概括來說,就是喉舌功能、社會雷達功能、社會閥門功能、娛樂工具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媒體通過報道事件時的導向態度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大眾的思考方式、判斷標準,媒介正是通過這幾種社會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改變著大眾。在所有類型的節目中,新聞節目是新聞媒介社會功能的集中體現,新聞消息和報道向受眾提供最新的時事新聞,新聞評論類節目則向受眾提供對熱點事件的多角度解讀以引導受眾思考,新聞監督類節目有效地發揮了媒介的輿論監督功能,堅持“新聞立臺”,努力辦好各檔新聞欄目,提升新聞節目在節目中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同時,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新聞節目的質量是差別媒體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再者,新聞立臺是打造國家軟實力的需要。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軟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力量,包括信息傳播力、文化影響力、輿論引導力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與能力等。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直播影響著這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是制約這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聞傳播領域,軟實力競爭的焦點在于如何提升新聞媒介的信息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并以此來擴大新聞媒介自身的影響力,最終達到增強國家軟實力的目標。
一個國家主流媒體傳播的信息和觀念能否為國際社會所接受,能否在國際輿論中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不僅直接關系自身話語權的強弱和影響力的大小,更關系國家的生死興亡。當下,中國媒體的發展已被納入國家戰略,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也被納入政府執政能力的范疇。具體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簡稱CRI)而言,它的戰略目標是成為與中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一流媒體,成為維護國家利益、塑造國家形象、傳遞中國聲音的重要力量。正是服務于這個戰略目標,“新聞立臺”自然成為CRI的辦臺方針,CRI新聞生產數量的增加和影響力的提升,也是打造中國軟實力的一項重要舉措。
放眼世界,凡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無一不是“新聞立臺”。世界各主要老牌知名媒體如BBC 及CNN、德國之聲等均在廣播電視或者頻道的節目中設置大量的新聞類節目,同時,新聞類節目是他們的品牌節目,新聞節目也成就了許多全球都赫赫有名的主持人。以做好新聞類節目為立臺根本,借新聞事件的精彩報道中提升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和美譽度這是各大主要媒體深諳的不二法則。就連新晉的影響力媒體如半島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在西方強勢媒體覆蓋下突破重圍采取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聞立臺”。
以鳳凰衛視為例,鳳凰衛視于1996 年3 月31 日開播,以“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為宗旨,全力為全世界華人提供高質素的華語電視節目。龐大的市場加上成功的擴展策略,令鳳凰衛視得以發展為一家在國際社會享有盛譽的跨國多媒體集團。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為鳳凰衛視贏得如此聲譽的不是其借以起家的娛樂性節目,而是迅速發展的新聞性節目。
自1996 年創臺以來,經過1997 年“七一”香港回歸“六十小時播不停”,英國戴安娜王妃的葬禮直播,以及《華文大直播》、《時事直通車》等時事新聞欄目的開播,鳳凰衛視越來越顯示出一個傳媒新銳的特色,在觀眾中聲名鵲起。與國內觀眾所熟悉的電視新聞報道方式相比,鳳凰衛視表露出獨特的個性化風格,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聞理念。鳳凰衛視給予大眾的新聞理念是: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以第一解釋,進行獨家、獨特、獨立、獨到的報道,務求做到客觀、公正、深入、深刻、生動。
在2001 年1 月1 日,鳳凰衛視創立資訊臺,全天24 小時不停播出時事、財經新聞,是唯一能夠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資訊節目的頻道。始終圍繞新聞立臺這一原則為可以說是逐步成就鳳凰衛視今天在華人世界中的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明確了新聞立臺的必要性之后,如何確立新聞立臺,讓新聞立臺在CRI媒體建設和品牌打造中發揮作用是一個逐步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就實施的路徑提供一些建議:
一、構建“大新聞”框架的理念
以往,CRI專注于打造多語種的節目,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都向節目制作和播出傾斜,對新聞信息的采集制作和新聞類節目的制作多借助新華社的新聞資源或者網絡資源,CRI內部的新聞節目存在各自為戰、新聞采集資源重復利用的情形。因此,近年來,CRI也積極地建設多媒體新聞資源大平臺,力求打通各語種之間的屏蔽與隔閡,加強各新聞節目間的溝通,基本實現信息交互的無縫對接,從物質資源共享、人力資源整合等多方面整合各新聞平臺乃至全臺的新聞資源。加強各新聞采編隊伍間的合作和信息源的共享。首先,建立大編輯部機制,對新聞資源進行統一策劃調度、全局安排部署,以最佳的投入產出比達到資源共享。在日常報道中,各欄目人員是分組完成各自工作,而遇到重大突發性事件時,能迅速打散原來的人員分配模式,針對新的工作形成新的報道團隊,迅速打通各個欄目進行立體式、多層次、多落點的集合式報道和現場直播。
(二)提升評論的輿論引導能力
輿論引領,受眾本位,是進行有效輿論引導的不二法門。輿論引導的前提,是對被引領者的心理、訴求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近年來,隨著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諸多社交“自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發布渠道多元化,信息不再為新聞媒體所壟斷,要引導輿論面臨重重困難。作為中國唯一從事國際傳播的媒體,CRI應該在國際輿論中占領一席之地,而評論是新聞類型節目中的高地,必須克服其中困難,責無旁貸地引領正確的輿論,在傳遞中國聲音,澄清外界對中國形象誤會中主動出擊,把握主動權。
(三)用現場直播突顯多媒體傳播優勢
新聞的現場直播與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保持同步,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生動、形象地反映事件或活動的全過程,在如今媒介競爭白熱化的時代,誰擁有了最早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權,誰就擁有主動權,因而圍繞重大新聞和突發事件的現場直播,是媒體激烈競爭的必然選擇。目前,CRI不僅擁有短波廣播,更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數十家調頻電臺,同時擁有多地記者站,多媒體的節目類型都為現今做新聞現場直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連線現場采訪的記者,深入到新聞事件的第一線,用聲音、圖像和視頻的語言最大程度地體現CRI的專業新聞水平。
當然,按照新聞立臺理念的要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打造品牌新聞欄目,培養新聞節目名主持人,建立與新聞立臺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和節目評估機制等等不僅是全新的理論問題,更是需要強有力的執行力去實踐、探索。
注釋:
[1]王振業等著.《廣播電視新聞性節目規范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
[2]閆瑞, 贠琪.《鳳凰衛視的新聞理念》. 北京:《新聞世界》,2011.
作者簡介:
性別:高妙紅,女,民族:漢,籍貫:福建,出生年月:1982.05,研究方向:傳播學,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