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目前蓬勃開展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是破解傳統二元體制, 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關鍵一招。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通過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開展文化活動、創新管理、發展產業等措施解決建設中的難題, 實現軟硬件全方位提升, 讓群眾“搬得進”“穩得住”, 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順利轉型。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 合村并居; 鄉村振興;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村社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生產力迅速提高,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農民物質文化生活迅速提高、村莊面貌得到極大改善,同時由于社會矛盾、群眾訴求的激增,對基層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農村社區傳統的管理模式越來越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對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無法作出快速、精準的反應,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適應農村社區發展的現代化的社會管理體制。農村社區網格化管理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旨在以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技術為依托,有效的整合社區資源,提高社區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為社區群眾提供精準、高效的公共服務,打造服務型社區政府。
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意義
“新型農村社區”概念是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山東省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上起步較早, 其在撤村建社的“諸城模式”風靡全國, 在建設推進中將農村社區建設與小城鎮建設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統籌謀劃, 制訂了《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化管理標準》, 加大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投入、建設和管理力度, 以“一元化”思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 有利于改變村貌, 提高生活質量
通過統一規劃和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將實現群眾集中居住, 且配之以學校、醫院、廣場、超市、菜場、休閑公園、綠化等相關基礎設施, 社區面貌美觀大方、整齊漂亮, 并有專人打掃社區衛生, 垃圾統一轉運處理, 一些地方甚至建有污水處理廠。這將改變村莊“散、小、舊、臟、亂、差”的村貌, 從根本上改善環境面貌, 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二) 有利于節約資源, 發展農村經濟
與分散村落的投入相比, 因集中化建設, 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大大降低。社區的村民共同享用各種公共設施和服務, 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與分散居住的平房相比, 能節約50~80%的土地。節約出的土地可流轉出去, 搞規模化的糧食、蔬菜、水果、苗圃種植、畜禽飼養或發展農家樂、旅游等二三產業。農民既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的收入也可從非農業生產中獲得收入, 從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尤其一些交通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 在復墾的土地上吸引了不少投資項目, 土地價值大幅翻升。通過合村并居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 將原有分散的資源整合使用, 能有效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產出效益, 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 有利于整合訴求, 加強政治參與
伴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社區組織將發揮重要作用。人口集聚使得空間距離縮短, 相互之間的聯系更加便捷, 有助于交流、學習, 增強自身綜合素質, 并通過參與選舉和公共事務的管理、進行民主監督等不斷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新型農村社區也打破了宗族、家族關系對基層政權的影響, 更有利于村民意愿的表達。通過社區的內部管理和參與機制, 將農民分散的利益訴求, 變為組織化的有序參與, 這使得農民的利益訴求更加集中、有代表性, 有助于農民群眾的利益整合, 提高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水平, 增強政治對話能力和博弈能力, 減少各種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 推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助于完善基層民主制度, 進一步增強村民的政治參與和民主意識, 保證農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四) 有利于創新管理, 提高行政效率
通過合村并居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推進了城鎮化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打破了原有以親緣關系為紐帶的村落格局, 也帶來了管理方式的轉變, 即由熟人社會中依靠人情和權威管理轉變為科學化制度化的現代管理方式。人口規模的擴大也有助于擴大人才的選擇范圍, 克服了一些小村“選不出村長”的現象。因人口集聚, 辦公用品、交通等行政成本將大大降低, 行政層級減少, 行政效率提高。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淮坊市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服務網絡建設的對策
造成淮坊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樓房爛尾和空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過急過粗, 片面追求政績, 忽視農村實際和農民利益。化解淮坊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困境, 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 以推進鄉村振興為總目標, 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 制定農民住房和宅基地合理補償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因此, 在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遺留問題的過程中, 一定要注重農民原有住房和宅基地的合理補償問題, 補償標準一定要公正、合理, 必須設身處地從農民的角度考慮問題。
(二) 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要讓農民樂于搬進新型農村社區, 不僅要解決農民的就業、建房或購房資金、原有房屋的價格定位和宅基地補償等問題, 還需要政府籌措資金, 幫助新型農村社區進行道路建設、小區綠化、暖氣、下水道、天然氣管道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供應。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建立有效的質量監督機制, 確保工程質量。對于一些農村社區下水道不通、廁所不能使用、房屋建筑質量低劣等問題, 要嚴厲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同時, 要注重小區幼兒園、小學、養老院等民生工程建設, 真正實現小區生活便利, 環境優美, 公共服務健全, 讓農民進得來、穩得住, 生活得開心、舒心, 從而產生較強的示范效應, 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健康發展。
(三) 加大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力度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也是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遺留問題的重要路徑。沒有工商業發展和產業支撐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不可能持久的。招商引資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三產業沒有得到同步發展, 造成后續資金缺乏和農民遷入意愿不強。因此, 對于爛尾和嚴重空置的新型農村社區, 政府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制定能吸引返鄉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通過吸引資金和產業支撐來凝聚人氣, 使新型農村社區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 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精準扶貧相結合
2020年, 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因此, 應把新型農村社區遺留問題的解決與貧困人口脫貧緊密結合。對于當地自然環境確實難以使農民實現小康的地區, 政府要做好規劃, 財政上要撥出專款專項, 幫助農民有計劃地分批搬入新型農村社區。讓他們通過搬遷擺脫貧困, 與全國人民一道順利步入小康生活。
改進網格化管理平臺,健全網格體系,構建“網絡”式管理模式。搭建高效、智能、共享的網格化管理平臺,對構建網格管理體系、完善網格化管理體制起著基礎性作用。F 社區要在原有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實現信息的共享化、操作的人性化和設計的合理化。同時要樹立正確價值觀,利用好村民的輿論導向。
參考文獻:
[1]社區網格化治理與和諧社區建設——基于濟南市裕園社區的分析[J]. 萬佩佩. 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15(03)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017-10-18.
[3]梁愛強.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學理論, 2014, (25)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