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 要:長期護理保險在中國屬于新生的事物,雖然在上海等城市已經開始試點,但很多人對其仍缺少足夠的認識。本文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概念入手,對我國學者關于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必要性與可行性、需求以及制度選擇進行了評述,最后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選擇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長期護理保險;模式選擇;老齡化
一些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大多采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化解老年人長期護理費用的風險。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失智等有長期護理需求的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個人、家庭和社會都面臨嚴峻的長期護理風險。因此,借鑒國外經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十分必要。
1 長期護理保險的概念界定
關于長期護理保險的概念雖然外國學者在表述上各有差異,但是從概念的內涵來看,長期護理保險“屬于健康保險的范疇,最早是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美國也是最先建立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的國家。”美國人壽管理(LOMA)給出的定義是“長期護理保險是為由于年老或嚴重疾病或意外傷害影響,需在家或護理機構接受穩定護理的被保險人,在支付醫療或其他服務費用時進行補償的一種保險。”
荊濤(2010)認為“長期護理保險是指對被保險人因為年老、患病、意外傷殘等原因導致身體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以致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護理機構或在家中接受護理時支付的各種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戴衛東(2016)認為,所謂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頒布護理保險法律,以社會化籌資的方式,對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處于生理、心理傷殘狀態而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發生的護理費用以及非正規護理者的補助進行分擔給付的一種制度安排。
2 關于長期護理的研究
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正是新興之態,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較為薄弱。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必要性和可行性、需求分析、模式探索等方面。
2.1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戴衛東(2015)認為養老保障獨腳難支,中國長期護理已成社會重大風險之一,當前是中國長期護理制度模式立法全民大討論的黃金時期,試點先行與立法保障是下一步建設重點。”荊濤(2014)通過建立分類回歸樹模型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運行的模式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一是認為純商業模式的長期護理保險具有可行性;二是在過渡時期發展社會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輔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具有必要性;三是全民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模式雖然目前看來政府無力承擔,但是最終實現是必然結果。”
2.2 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研究
長期護理需求和長期護理保險需求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前者與身體健康狀況有關,而與后者密切相關的則是財務狀況。“健康狀況是長期護理需求的直接影響因素,”它要解決的是護理需求者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尊嚴的維護(王新軍,2014)。“直接影響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的是被護理者或者其家庭的財務情況,長期護理保險存在的意義就是解決或者減小潛存的財務風險。”(呂國營、韓麗,2014)。
老年人的財務狀況直接影響老年人的期護理保險需求。老年人需要長期護理保險,是為了解決因失能、失智不確定帶來的財務風險問題(呂國營、韓麗,2014;景躍軍、李元,2014)。這些不確定性包括長期護理時間的不確定和長期護理費用的不確定(呂國營、韓麗,2014)。長期護理時間的不確定包括老年人從什么時候開始需要長期護理和需要多長時間的長期護理。盡管國內學者黃匡時、陸杰華(2014)認為,中國老年人的平均預期照料時間為4到8年(其中男性為4到5年,女性為7到8年),但每個老年人所需要的長期護理時間仍不確定。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壽命大大延長,需要長期護理的時間可能也會不斷延長。長期護理費用的不確定是失能、失智老年人面臨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呂國營、韓麗,2014)。這個不確定性是指一旦需要長期護理,護理費用可能極其高昂。失能老年人的護理費用是同齡全能老人的2倍以上(景躍軍、李元,2014)。2011年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接受長期護理的老年人平均每月護理費用約為2000元(王新軍、鄭超,2014),是大多數,老年人及家庭負擔不起的。
2.3 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選擇
時至今日,不少國家已經建立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關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選擇,國內學術界觀點也有三種:一是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商業保險作為補充(呂國營、韓麗,2014;荊濤、謝遠濤,2014)。這種觀點主要認為社會保險可以解決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二是采取商業保險模式(王新軍、鄭超,2014)。這種觀點主要認為社會保險會給企業和政府帶來更大壓力。三是少數學者建議采取過渡型長期護理策略,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在尚未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時,采取“家庭醫療保險包”的過渡型策略,將老年長期護理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這一方案看似可取,實則忽略了制度依賴。一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出臺,“家庭醫療保險包”制度被替換,中國社會保險制度將面臨較大的轉制成本。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以社會保險為主體,以商業保險為補充。
3 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目前尚未將長期護理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內,但是長期護理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功能作用經常被混淆。首先,基本醫療保險是為了補償患因疾病帶來的治療費用,不涵蓋非基本醫療護理和生活照料等項目。長期護理保險則主要針對護理、照看等助老服務。其次,長期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項目。前者是長期項目,而后者是短期項目。長期項目重在基金積累,短期項目重在收支平衡。因此,長期護理保險應該獨立于基本醫療保險,獨立籌資,專款專用。
我國在選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中,不僅要借鑒德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的經驗,還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立法先行,盡快出臺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法律法規,盡早建立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的長期護理保險體系。然而,中國當前企業的社會保險繳費率已超過40%,如果繼續單獨新建一個法定的長期護理保險并獨立收費,企業將不堪重負,因此由個人和企業繳納為主的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尚未建立便已困難重重。關于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研究,可在以下幾方面繼續深化:一是運用商業保險公司數據做實證,分析中國長期護理商業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是否存在;二是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是否存在;三是如何解決中國長期護理人員的道德風險問題等。
參考文獻:
[1] 戴衛東. 長期護理保險:中國養老保障的理性選擇[J]. 人口學刊, 2016, 38(2):72-81.
[2] 戴衛東. 中國長期護理制度建構的十大議題[J]. 中國軟科學, 2015(1):28-34.
[3] 荊濤,謝遠濤. 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運行模式的微觀分析[J]. 保險研究,2014,(05):60-66.
[4] 陸杰華, 黃匡時. 中國老年人平均預期照料時間研究——基于生命表的考察[J]. 中國人口科學, 2014(4):92-101.
[5] 荊濤,謝遠濤. 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運行模式的微觀分析[J]. 保險研究, 2014(5):60-66.
[6] 呂國營, 韓麗. 中國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選擇[J]. 財政研究, 2014(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