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聘
摘 要:宮頸癌是目前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頭胎產婦的年齡逐年增長,現代女性將生育年齡已經推遲到35-40歲,使生育前宮頸癌的發病率增高。故保留生育能力并減少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成為醫患的共同目標。本研究對保留早期宮頸癌患者生育能力的篩查和手術治療的醫療工作進行了歸納總結。
關鍵詞:宮頸癌 生殖能力 篩查 手術治療
子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惡性腫瘤,子宮頸癌亦可成為惡性淋巴瘤的原發病來源。近年來,30-40歲育齡期婦女宮頸癌患病率呈上升趨勢,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醫院著重推廣"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使得更多的子宮頸癌患者得到了診治機會并保留生育能[1]。相關研究表明,宮頸腺癌并非單一形式的腫瘤而是一種組織學上多樣化的腫瘤,其驅動因素也呈現多樣化。宮頸癌的治療模式也正在發生變化,故保留生育能力的治療方式將逐漸趨于綜合治療和個性化治療。
1.傳統治療方式的弊端
隨著癌癥普查技術的提高和防癌普查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宮頸癌患者能夠早發現并早診斷,患者對生活質量和器官功能的要求也日益受到關注,生育年齡的婦女迫切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維持生殖器官的完整性。但是,不良生活習慣、不定期體檢以及篩查不規范都導致意外發現的宮頸癌發生。宮頸癌的傳統治療方法普遍是根治性手術或根治性放療,雖然此種方式的治愈率較高,但都會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
2.推進保留生育能力的治療方式
根治性的宮頸切除術是早期治療宮頸癌手術方法之一。在不降低治愈率的前提下,切除病變的宮頸和廣泛的宮旁組織,同時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為年輕未生育的宮頸癌患者保留子宮體也保留了生育功能,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并加快術后恢復已成為治療宮頸癌的趨勢[2]。
2.1 早期的防御措施
雖然宮頸癌的具體病因至今還尚未明了,但是根據國內外多項研究和資料表明,宮頸癌的發病與過早性生活、性生活紊亂和早年分娩等有關。因此,對于宮頸癌的初期防范就是在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后再進行性生活和分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早期宮頸癌常無癥狀,也無明顯特征,與慢性宮頸炎可能無明顯區別,但保持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可以減少宮頸癌的被忽略而漏診或誤診的幾率。
2.2 嚴格篩查
宮頸癌初期的表現較為明顯,年輕的患者常表現為接觸性出血以及經期延長、周期縮短和經量增多等。宮頸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愈的疾病,定期接受宮頸癌篩查可以對宮頸癌進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在篩查前,患者要在月經來潮后10-18天,檢查前48小時內避免性生活和陰道沖洗、陰道上藥等刺激行為。目前,醫院可以供多種檢查方式以供宮頸癌的篩查:傳統巴氏涂片檢查和液基細胞學檢查,醋酸染色肉眼觀察法,HPV DNA檢測,陰道鏡檢查,宮頸病理活檢。
對于宮頸癌的預防和篩查嚴格遵循"三階梯"篩查,即子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和(或)HPV檢測-陰道鏡檢查-子宮頸活組織病理學檢查。手術之前未進行子宮頸篩查存在一定的原因,例如主治醫生不熟知"三階梯"、患者和醫護人員對于子宮頸篩查意識不高和當地醫療水平較低或患者拒絕接受治療有關。
2.3 手術治療關鍵
雖然目前,有關早期宮頸癌患者能夠進行保留生育能力的手術所滿足的條件仍有爭議,但是大致可包括患者有強烈保留生育功能的愿望,患者在臨床上并無不孕癥表現,經宮頸活檢或錐切等篩查證實早期浸潤性宮頸癌,腫瘤直徑≤2cm,浸潤深度≤5mm,病灶局限于宮頸外口,未達到頸管上方,未波及內口。除此之外,病患的宮頸癌組織學類型為鱗癌或腺癌,CT或MRI檢查無淋巴結轉移證據,病患者的宮頸長≥2cm[3]。
當然在進行腹腔鏡根治性宮頸切除手術時,要保證手術的安全可行,要根據病患的不同身體情況和醫護人員的手術經驗等做好充足準備。首先必須要保證盆腔淋巴結徹底清掃,在手術過程中要精準的把握手術范圍,子宮頸峽部游離出子宮動脈的上行支及下行支,電凝切斷下行支,保留上行支。然后,保證在近子宮峽部切斷宮頸。盡管在手術中做好充足準備,醫護人員也應隨機應變,如若在術中發現轉移或安全切緣不足(宮頸上端切緣和病灶邊緣之間的距離,至少應達5mm以上),需放棄保留生育功能,提前與患者及家屬溝通。
3.結論
為了減少宮頸癌對女性生育能力和生命健康帶來的威脅,醫護人員在多年的臨床研究中總結經驗增加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癌治療手術的安全可行性。并在術前做好評估,與患者充分溝通,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術后對患者要保持長期隨訪和病理研究以減少治療對妊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開江. 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癌手術選擇注意事項及術后生育問題[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5, 31(6):499-503.
[2] 王皓潔, 范穎, 李斌. 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癌手術及術后妊娠的分析[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5(1):25-28.
[3] 姚遠洋, 王悅, 王建六, et al. 早期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療后腫瘤和妊娠結局的多中心研究[J].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13,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