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閩琪 楊曉川 李彬彬
摘 要:駁岸設計是城市環境設計中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場地多變而場地有限的區域,駁岸設計對場地氛圍的營造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通過調研分析三個城市景觀場地中的駁岸設計以及查閱相關的資料,歸納總結現在城市環境中駁岸設計的現狀以及特點,借此探討駁岸設計的方向方法。
關鍵詞:城市環境;駁岸設計;場地調研
1.駁岸設計概述
1.1 駁岸概念
駁岸一般指濱水區中,水面與陸地之間的的邊界。正因駁岸處于這樣一個交接過度的位置,所以駁岸是城市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營造濱水區域空間氛圍的主要因素。
1.2 城市濱水空間駁岸類型
1.2.1自然駁岸
自然駁岸即自然狀態下幾乎沒有經過人工處理的,由自然土壤、砂石、植物等天然材料組成的駁岸。自然駁岸生物豐富性較強,保留了與周邊自然景觀協調的駁岸狀態,有較強的生態邊際效應。
1.2.2人工駁岸
人工駁岸指經過人為處理的駁岸形式,而根據處理方式以及人工介入程度又可劃分為硬質駁岸和生態駁岸。硬質駁岸指運用混凝土或者砌塊等人工材料構建的,具有較強穩定性的駁岸形式,通常與水面有明確的劃分界限,一般與自然結合較不自然。生態駁岸指通過結合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駁岸,既能滿足人在水邊的活動需求也能保持一定的自然特性,與生物多樣性的駁岸設計,是城市駁岸景觀處理的一種發展趨勢。
1.3 城市駁岸設計現狀
在城市公園中出于景觀需求有較多結合自然設計的生態駁岸,但在國內城市環境中大多駁岸形式采用人工硬質駁岸。這其中多種原因,包括設計思想較技術發展滯后、城市的擴張對于自然的侵蝕,用地范圍的限制等。
2.案例調研
城市環境中的駁岸設計在不同氣候環境地或者地理條件下不盡相同,本文希望集中探討在嶺南地區城市環境中的駁岸設計,主要通過三個實際案例的調研,分析現有駁岸設計的優缺點并總結其中具有共性的部分,以探討在提倡生態設計、綠色設計的背景下的城市環境駁岸設計的方法方式。
2.1 花城廣場
花城廣場位于廣州的新中軸線上,是珠江新城的核心節點。廣場東起冼村路,西至華夏路,北靠黃埔大道,南臨海心沙,總規劃占地面積約56萬平方米,周邊有多棟廣州核心建筑,包括廣州圖書館新館、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等?;ǔ菑V場作為廣州的“城市客廳”其主要功能為服務周邊居民、展現城市形象,組織城市交通等。
花城廣場氛圍北入口區域,生態公園區,綜合商業區,地下廣場區以及文化藝術廣場區。水體基本集中在廣場北側的生態公園區內。場地設計主要通過設計沿水的步行道或橫穿水面的棧橋為行人提供通行途徑以及休閑活動場地。水體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較為單調,水與人雖然沒有距離感,但是在駁岸的設計上使行人的活動基本局限在通行與觀景。
造成這種單調活動的原因可能與公園的設計定位有關,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駁岸設計的單調化。大部分駁岸采用人造石或者人造樹樁形成簡單線性的駁岸,加上水岸大多直線延續長度較大,造成明顯的仿造感,與采用仿石仿木的人工材料模仿自然的初衷違背。
2.2中山岐江公園
岐江公園是在一片廢棄的、污染的、殘破的造船廠舊址上修建的(粵中造船廠1950年代建立,1999年破產),場地上散布著舊的船塢、鋼架、鐵軌、水塔、舊機器,并使之有機地與場地內新建額部分結合,營造人文景觀。另一方面,公園東臨石岐河,公園設計聯系外部江水與內湖景觀,營造自然景觀。
岐江公園中的駁岸設計根據場地條件以及區域劃分,在東側大原造船廠部分結合廣場建筑等設計硬質人工駁岸,在西側和中部與內湖以及南側與岐江相比鄰的區域設計與自然結合的生態駁岸。不同的駁岸形式與其所需要的功能相適應,在廣場以及普通人行區域運用硬質駁岸,明顯界定水面以及硬質鋪地的區域,結合水體處理以及材質的運用營造硬質人工駁岸,使游人既能以多種活動方式親近水面又體會到歷史氛圍;在不易人直接與水面接觸的區域結合原有自然條件,通過巧妙地處理駁岸的高差關系,結合多樣的植物配置營造生態駁岸,豐富游人的游園體驗。由此案例可見,駁岸的形式并不一定要一味地推崇生態自然,應根據場地條件定位進行相應的設計,尤其在城市活動多樣、場地變化多樣的環境下,更需要“對話式”的設計。
2.3 華南農業大學濕地公園
華農濕地公園原本是臨近黑山學生宿舍區的運動場在約2009年,配合周邊校園整改及多棟新建筑建設,改造為濕地公園,聯通了校園原有的兩處水面,為校內師生提供休閑活動場所,重新定義校園核心區域與軸線。而后又多次進行局部整改,如新建兩處涼亭,重新鋪設親水平臺鋪地,增加名言石及孔子像等人文景觀,新建花架等,不斷豐富公園景觀,但總體格局沒有太大變化。
濕地公園中的水面與道路之間高差較大,且水面與道路間的距離多樣,形成豐富的高差變化。公園因應不同的高度變化結合功能需求,以多樣的坡度處理手法形成了豐富的的景觀。在場地北部和南部入口主要以緩坡或跌級形式形成人們主要活動區域。在主要人流經過的地方以跌落水生植物和水景形成豐富景觀。在場地周邊以自然放坡行道結合局部放大平臺讓人有豐富的游園體驗。
濕地公園同樣作為改造式公園,其駁岸設計也考慮了場地因素以及主要人行活動區域,在公園中部主要通行區域沿東西兩側湖岸設計硬質駁岸,并根據其與水面高度的關系,在西側設置立式駁岸并加設欄桿;在東側湖岸則以無欄桿棧道為主。但是其設計缺乏對游人活動適當的引導,如在主道路東側跌落式生態駁岸中明顯應該限制游人的活動,但由于缺乏圍護結構或植物阻隔,游人經常通過石岸進入到有較大高差的水體景觀之中。公園內雖然景觀風格以及駁岸設計整體與校園的自然氛圍相適應,但仍存在缺乏對水體景觀利用、缺乏對游人活動適當的引導、部分駁岸形式缺乏生態設計等缺點。而現有的點式改造并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3.總結
根據調研觀察,現在城市中的駁岸設計依然存在較多可以改進的方面?,F有場地設計明顯有意識地通過坡岸設計以及景觀綠化、模仿自然的方式弱化以往僅滿足隔斷功能的硬質駁岸設計給人的生硬感,但缺乏“對話式”設計的駁岸依然給人一種明顯的仿造感。駁岸設計應該考慮多方面的要素,包括水岸高差關系,場地文化背景,場地活動定位等,這樣才能在多變而有限的城市空間中處理好人與水之間的關系,營造功能性與景觀性相統一的駁岸。
參考文獻:
[1] 朱學燕. 濱水城市駁岸景觀設計方法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2008.
[2] 盧美婷. 場所精神在中山岐江公園的表現[D]. 廣東工業大學, 2014.
[3] 劉承忠. 城市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以中山市岐江公園景觀設計為例[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0(21):83-85.
[4] 丁麗澤. 城市河道生態駁岸評價與設計應用[D]. 浙江工業大學, 2012.
[5] 白曉慧, 張曉紅, 許彭鵬. 城市景觀河道不同駁岸界面水生生物多樣性[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32(1):111-114.
[6] 莊素劍. 對生態駁岸設計的探討[J]. 現代園藝, 2011(13):125-125.
[7] 王清青. 廣州花城廣場規劃設計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 2011.
通訊作者: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