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筱 王振 李昕晏
摘 要:道路綠化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是城市道路綠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它不僅保障了城市建設的平穩發展,同時在城市環境的改善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雨洪管理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大重要理念,城市道路綠化又是雨洪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兩者互補,所以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在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既是設計者的智慧,更是一種發展趨勢,這樣才能夠使得整個城市的綠化景觀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海綿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
[前言]: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有很多,自然因素中的雨水是對其影響最大的原因之一,并且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理和控制系統是海綿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關鍵,通過道路綠化將城市雨水進行合理的收集和有效的利用,這樣有利于緩解城市地下水資源的緊張和城市旱澇災害的發生。為了能夠將海綿城市的理念有效的應用在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這就需要城市建設的管理者加強海綿城市理念的發展。
1.海綿城市理論的分析
在城市建設中,海綿城市理論是最新的道路管理系統理論依據,它是指城市能夠擁有像海綿一樣的功能,具體說就是下雨時能吸水、蓄水和凈化水等,當有需要的時候再將這些儲存的雨水進行釋放,這樣就能夠將雨水資源更好的利用起來[1]。海綿城市建設需要遵循生態環境有限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途徑相結合,才能夠保證城市蓄水和排水系統的安全性和發展性要求,才能夠使雨水資源更高效的被利用,并能夠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除了統籌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外,還需要協調因人類活動產生的城市蓄排水等水循環部分的利用,并且要充分考慮在這個過程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此外,海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一定要以轉變觀念為第一要務,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更新穎的城市規劃理念和設計以及創新性的城市建設。
2.以城市綠化為基礎的雨水處理現狀發展
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對于城市道路雨水的管理和控制有著重要的影響。最初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美國首先提出了最佳雨洪管理措施(BMPs),與城市道路綠化最貼近的應該是綠色基礎設施(GI)這一管理措施,此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的東西部各州之間提出了低影響開發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為日后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戰略指導思想,城市建設中對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也得到了重視和進一步的發展[2]。
我國早期的城市道路設計中,道路的綠化帶通常都會比路面高出一些,這樣雨水才不會被流入綠化帶中,雖然在道路中建設了帶有坡度的雨水管道,但是對于水資源的再次利用是起不到最佳效果的,在雨水排放的過程中也只是針對小雨有效果[3]。近年來由于氣候的變暖,各大城市的氣候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暴雨增多,很多城市都會發生內澇的現象,這便帶來了短暫性缺水現象的發生。陳舊的排水系統逐漸被淘汰,但是在解決城市洪澇災害的時候,我們發現由于城市基礎設施擴張的太快以及地表透水性過差,對雨水的滲透速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基礎排水管道不能夠提高自身的承載能力,就會發生洪澇災害[4]。此外,老舊的綠化帶對雨水的處理布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這也是對雨水資源的一種浪費,如果雨水在剛開始就得不到直接和快速的處理,就會對整個環境造成影響。
3.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在雨水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綠化道路景觀設計是采用綠化帶將機動車道和人行橫道相隔離的,這樣行人和車輛就能夠互不干擾,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保證了人們的生命安全,綠化帶一般會高于地面15厘米左右,雨水不能夠直接流入到綠化帶中,而是沿著雨水口直接流入到市政道路的雨水管道中,這種雨水排放模式的目的就是將雨水進行快速的排放,方法非常的簡單,但是對于經常下暴雨的城市,尤其是南方的城市,這種簡單的排水方式并不適合,很容易造成城市的洪澇災害,這樣不僅給城市的道路通行帶來困擾,而且不利于城市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傳統的雨水排放系統忽略了雨水資源的收集和循環利用,在雨季過后,由于沒有持續的補給,旱季地下水資源珍貴,很容易出現地下水枯竭的狀況,而一些地區的雨水沒有進行凈化直接排放,容易給環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重新規劃道路的綠化建設。
4.海綿城市理念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整體的設計中,道路綠化帶的作用首先是將車道分開,維持了道路綠化帶原有的功能[5]。一般在道路建設中,人行橫道是采用透水材料進行鋪裝的,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都采用了瀝青路面,透水路面材料的設計是符合國家對于層面材料的要求的。人行橫道的綠化帶主要采用是設計是單排的植物種植,從而實現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平衡性。與此同時,城市道路綠化帶景觀設計受海綿城市理念的影響,通過進一步優化設計結構,才能夠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在暴雨較多的城市,地表徑流量往往會超出市政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因此在道路建設中,一定要考慮到雨水的快速儲備能力和調節技術。雨水排入調節系統中后,能夠減少整體的流量值,經地表結構初步處理后進行儲存。對于水資源缺乏的城市,進行綠地建設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雨水的再次利用能力,道路雨水進行凈化儲存后,將雨水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是最終目的。而對于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首先要考慮到雨水的凈化和滲透的技術,可以通過將雨水排入到城市的綠地中來實現污染物控制的目的。
路側綠化帶是實現雨水匯入綠化帶的基礎,在景觀設計中一定要運用復合的模式,在運行優化的植物緩沖結構的同時,實現整體結構的有效建設[6]。在路側綠化帶實際建設時還需要結合周圍的基礎設施,這樣才能夠利用植物緩沖的作用對雨水資源進行有效的二次利用,保證了整體設計的合理性。在路側綠化帶植物的選擇中,既要具備降低污染物水平的能力,又要保證植物搭配的合理性,對這些綠化帶中的植物進行合理有效的設計可以保證其觀賞性以及設計美感,同時也實現了交通道路的指引。
[結語]:近年來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斷發展,其理論也在城市道路綠色景觀設計中得到了應用,有效的實現了雨水的收集、利用和排放的作用,保證了景觀設計的合理性,為城市洪澇災害提供了解決的方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劉冰.現代園藝. 2017(24)
[2]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應用[J].王相嵐.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9(04)
[3]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宋琳.建材與裝飾. 2018(14)
[4]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論運用實踐分析[J].王婷婷.現代園藝. 2018(10)
[5]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宋蕓蕓.現代園藝. 2016(02)
[6]國外雨水管理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J].廖恩浩.水資源保護. 2016(01)
作者簡介:
孫筱(1991.8--) 性別,女,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學歷,碩士研究生 ,專業: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