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文1 黃華聰1 任小紅 王淑平 夏小容
1.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中醫系,廣東 江門 529031;2.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廣東 江門 529031
體質是指個體在生命過程中,由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因素的基礎上所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各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1]。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身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本研究旨在通過初步調查以了解廣東省江門市籍貫在校大學生的中醫體質分布狀況,為其生活方式及習慣的調整以及健康管理提供參考,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五邑大學、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等3所學校的江門籍貫大學生;調查時間為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
1.2 納入標準 ①上述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②愿意接受調查并配合完成者。
1.3 排除標準 ①非江門籍貫在校大學生者;②患有心臟病、腎衰竭、腫瘤、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疾病者;③不愿意配合完成調查者。
1.4 研究內容 本次研究所用調查量表分為一般情況和體質調查兩部分:一般情況部分包括年齡、性別、學校等內容;體質調查量表部分采用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2]的“中醫體質調查量表”進行調查。該量表由1個正常體質(平和質)和8個偏頗體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濕熱質、痰濕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亞量表所構成。
1.5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流行病學研究,抽樣采用單純隨機抽樣法,調查方法為實地現場調查和網絡調查同時進行。調查員由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大二學生組成,調查員經過統一培訓,熟練掌握調查問卷的使用和中醫體質的判定。
1.6 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方法 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中的計分方法和評定標準來判定。對于兼夾體質者如實記錄,但在統計和指導調養時取得分最高的一種體質,如得分相同則根據中醫四診取最符合被調查者的一種體質。

2.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獲得1124份調查問卷,經復核剔除無效調查問卷90份,有效調查問卷共1034份,有效率為91.99%。其中男生268份,占25.92%;女生766份,占74.08%,男女生平均年齡(20.10±1.52)歲,兩者在年齡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
2.2 中醫體質分布狀況 1034名在校大學生中平和質285例(27.56%),八種偏頗體質例數由多到少依次為:陽虛質217例(20.98%)、氣虛質156例(15.08%)、濕熱質119例(11.50%)、氣郁質87例(8.41%)、陰虛質69例(6.67%)、痰濕質53例(5.12%)、特稟質26例(2.51%)、血瘀質22例(2.12%)。男生排在前三的偏頗體質分別為濕熱質、氣虛質、陽虛質;女生排在前三的偏頗體質分別為陽虛質、氣虛質、氣郁質。

表1 1034例九種體質分布狀況 (例)
3.1 九種體質與先天因素 中醫學認為體質的形成是以先天因素為基礎,它決定了個體的體質強弱。在個體的生命形成過程當中,男女雙方生殖精氣的盛衰決定了其后代體質的強弱厚薄,也就是說父母的體質強弱是其子女體質強弱的基礎。體質的遺傳性對個體體質類型、體質強弱有著重大影響,關系到后天體質轉變的傾向性,也是決定體質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基礎。
3.2 九種體質與年齡因素 年齡也是影響體質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個體在生命過程當中會經歷不同的階段,而且不同階段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不同階段的機體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盛衰也存在不同的變化。個體由出生到死亡,五臟六腑精氣由弱到強,再由盛轉衰,決定了體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也決定了不同年齡階段對致病因素反應的能力與類型。
大學生處于機體由弱轉強的年齡階段,臟腑精氣、氣血津液充盛,臟腑機能強健,大部分學生中醫體質本應為平和質,然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江門市籍貫大學生平和質僅有27.56%,而偏頗體質占比達72.44%,所占比例明顯高于一般人群中醫體質分布狀況[3],可以看出江門市籍貫大學生中醫體質狀況不容樂觀。
3.3 九種體質與性別因素 中醫學認為,由于女性有月經、帶下、胎孕、生產、哺乳等特殊生理過程,與男性在臟腑結構、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體質與男性必然不同。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男生排在前三的偏頗體質分別為濕熱質(占25%)、氣虛質(占18%)、陽虛質(占16%);女生排在前三的偏頗體質分別為陽虛質(占22%)、氣虛質(占14%)、氣郁質(占11%)。兩者各自體質類型占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4 九種體質與地域因素 在《黃帝內經》中就詳細描述了東西南北中五個地方人群的體質差異和各自特征。由于區域性氣候條件、生活狀態、風俗習慣等不同,這些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個體的生理功能產生影響,個體長期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環境中必然會逐漸形成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變化,從而形成不同的體質類型。
廣東省江門市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以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為特點,夏長冬短,日照時間長,降雨量豐富,高溫多雨是這一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征,所以容易形成濕熱質,本次調查的1034名學生共有濕熱質119例(占11.50%),也反映了自然環境對體質形成的影響。
3.5 九種體質與飲食因素 飲食營養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體質的強弱,膳食結構合理、營養均衡是維持和增強體質的保證,如果長期營養不良導致氣血不足會使體質虛弱。飲食的偏好對體質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偏食肥甘厚膩容易助濕生痰,形成痰濕體質;偏食香燥辛辣容易化火傷陰,形成陰虛體質。
在校大學生飲食不節制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餐,又或暴飲暴食,喜食零食,飲食無度,久則損傷脾胃,進而形成形盛氣虛體質。大學生尤其喜食冰鎮飲料,加之經常熬夜,極易損耗人體陽氣,故容易形成陽虛質,本次調查的1034名學生共有陽虛質217例(占20.98%)。
3.6 九種體質與運動因素 運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體質的形成。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五臟六腑功能,調暢氣血,適當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機體功能。但運動或勞累過度,則會耗傷氣血,容易形成氣虛質、陰虛質和陽虛質。相反,過度安逸缺乏運動,則會使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弱化,體內痰濕瘀血積滯,形成痰濕質和血瘀質。
現在很多大學生不喜歡參加體育運動,而喜歡久坐玩游戲,過度安逸容易導致人體氣血運行緩慢,氣機運行不暢,五臟六腑功能減弱,人體正氣不足,進而導致體質虛弱多病。故當有勞有逸,勞逸適度。從本次調查結果看,1034名學生共有氣虛質156例(占15.08%)
4.1 平和質 中醫學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意為人體需要保持相對的陰陽平衡,各臟腑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平和體質的調養重在保持一顆平常心,生活張弛有度,保持平和心態;保持均衡的飲食,合理搭配,五谷雜糧為主,輔以瓜果蔬菜;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4.2 氣虛質 《黃帝內經·刺志論篇》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正常情況下,如果人體正氣充實,則身形必然強健;如果正氣衰弱,身體也會相應地衰弱,如果相反的話就會發生疾病。氣的推動、防御、溫煦功能下降,氣虛的人常常表現為身體倦怠,自覺氣短,不想說話,汗多,面色萎黃,容易感冒。因此日常調養宜食用補氣健脾的食物,如山藥、大棗等;足三里、氣海等穴位艾灸可以有效補充人體之氣。
4.3 陽虛質 在《黃帝內經》中關于“陽虛”“陽氣虛”的論述有20多處,陽虛是指人體的陽氣不足,以及它的溫煦、推動等功能下降。陽虛的人常表現為怕冷、手腳冰涼、痛經等,所謂“陽虛則寒”。陽虛體質調養宜選用健脾益腎為主的食物,如山藥、核桃仁等;不可過食生冷、苦寒的食物,尤其是冷凍飲料等。平常宜艾灸腰陽關、關元、命門等穴位,夏至行三伏天灸能極大地補充人體陽氣。
4.4 陰虛質 《素問·調經論篇》曰“陰虛則內熱”,陰虛指人體的陰氣不足,以及它的涼潤、潛降等功能下降。陰虛的人常表現為心煩、潮熱、盜汗、口干、失眠等。陰虛體質的調養宜食用百合、沙參等甘涼滋潤的藥物;平常可按摩太溪、三陰交、涌泉等滋陰降火穴位。
4.5 痰濕質 《諸病源候論》曰:“勞傷之人,脾胃虛弱,不能克消水漿,故為痰飲。”《景岳全書》認為“夫人之多痰,系由中虛使然”。可以看出歷代醫家對痰濕的形成多則之于脾胃功能的減弱。痰濕體質的人不宜長期工作和生活在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當中。飲食以健脾、祛濕、理氣化痰為原則,多食山藥、芡實、薏苡仁等。可艾灸足三里、陰陵泉、豐隆等健脾利濕的穴位進行保健。
4.6 濕熱質 濕熱是濕和熱相結合的病邪,容易導致脾胃、肝膽、膀胱等臟腑的病癥。如《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曰:“四之氣,溽暑濕熱相薄…民病黃癉而為浮腫。”《黃帝內經·刺瘧論》曰:“濕熱相搏,則怫熱痞膈,小便不利而水腫也”,且有“濕熱下行則腸鳴,上蒸則汗出也”的論述。這種體質與居住環境、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華南地區尤為多見。其調養以清熱利濕為原則,宜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傳統療法保健以刮痧、拔罐為主。
4.7 血瘀質 血液的正常運行需要心氣的推動、肺的助心行血、肝的疏泄以及肝藏血、脾統血等臟腑功能的協調作用。如果氣虛或氣滯都會導致血液運行滯澀,甚至瘀阻不通,進而形成瘀血體質。因而瘀血質的調養以補氣養血或行氣活血為原則,宜食用山楂、玫瑰花等有助于血液循環的食物。
4.8 氣郁質 中醫學認為,氣是一種極細微物質,參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氣的活力很強,在人體處于不斷運動當中。氣郁即是氣郁滯不行,表現為人體局部或全身氣機不暢甚至停滯不行,容易出現局部或全身脹滿疼痛,喜歡嘆氣,心情抑郁等。其調養以疏肝行氣為原則,《臨證指南醫案》所說:“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氣郁質的調養需結合心理疏導。
4.9 特稟質 特稟質的人適應能力差,容易對各種物質過敏,易患蕁麻疹、哮喘等疾病。《黃帝內經》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特稟質的發病表現與氣的防御下降有關。特稟質的調養重在提高人體正氣,增強機體防御外邪侵襲的能力。艾灸關元、命門等穴位溫陽補氣從而增強氣的防御功能。
本次研究對象所在的三所大學在廣東省江門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結果可以為江門市大學生調整生活習慣和方式提供有益參考,通過中醫方法對體質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可以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