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明 劉永一
【摘要】脈沖射頻作為微創疼痛介入治療技術,近年來被應用于臨床多種慢性疼痛的治療,但其作用機制仍未完全明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脈沖射頻治療有望成為疼痛科醫生有力治療手段。
【關鍵詞】脈沖射頻;傷害感受性疼痛;介入治療臨床探究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脈沖射頻最初被應用于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隨著研究的深入,脈沖射頻技術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其在傷害感受性疼痛治療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本文通過對近年來脈沖射頻治療傷害感受性疼痛臨床研究進行綜述。
1 脈沖射頻概述
射頻技術是一種微創介入技術,包括脈沖射頻和連續射頻[1]。脈沖射頻是荷蘭內科醫師Sluijter和工程師Rittman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一種新概念[2]。目前其鎮痛機理還不十分明確,但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是重要方面,是射頻技術發展的新方向。目前嘗試著治療肩、膝等大關節疼痛,具有操作簡便、無創等優點[3]。
2 傷害感受性疼痛概述
傷害感受性疼痛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疼痛類型,是由傷害性刺激激活特殊外周感覺神經元引起的一種生理反應,這種行為反應和反射,使對組織損傷降到最低。有些疼痛會形成慢性疼痛,如因年齡老化、不良生活習慣而引起肌筋膜炎、各類關節炎等的疼痛卻不易治。其治療方式主要有微創介入技術、理療、藥物、神經阻滯等,而微創介入技術是現代疼痛醫學的代表技術。
3 脈沖射頻治療慢性傷害感受性疼痛的臨床應用探究
3.1 關節痛的治療
3.1.1 肩關節痛的治療
肩關節是典型的球窩關節,其運動靈活,活動范圍大,易受各種病理因素的侵襲,致使肩部疼痛。在臨床中,肩部疼痛多發于中老年人,最常見病癥是肩周炎。脈沖射頻治療肩關節疼主要是應用在關節內、肩胛上神經和經皮PRF 等。
根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在治療肩痛時,對關節內的治療脈沖射頻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因隨機對照研究不足,所以還需進一步實驗論證。對肩胛上神經的治療對脈沖射頻療效較為確切。對皮 PRF的治療應用脈沖射頻操作簡便宜,且避免了因穿刺而引發的相關并發癥,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少,需要更深入的探討。
3.1.2 膝骨關節炎的治療
膝關節疼痛是臨床常見疼痛癥之一。從目前報道中可見,脈沖射頻是一種治療慢性膝關節疼痛的手段之一,其治療方式主要有隱神經、坐骨神經、關節內及經皮 PRF 等。
根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多數認為脈沖射頻治療膝關節炎具有一定作用,而且此領域的隨機對照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時治療中未發現明顯并發癥,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作為藥物治療無效時的選擇之一。只是在與其他介入治療技術的對比以及橫向比較研究成果方面還需做更深入的研究。
3.1.3 骶髂關節綜合征的治療
骶髂關節綜合征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向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和局麻藥。國外有學者嘗試使用脈沖射頻進行治療,研究顯示,脈沖射頻對一部分頑固性骶髂關節綜合征患者有效,但這方面的研究報道并不多見。
3.1.4 尾骨痛的治療
尾骨痛病因復雜,如腫瘤、感染、手術以及先天性等因素都可導致尾骨痛,是很難治愈的疼痛之一。
從相關研究顯示,脈沖射頻用于治療尾骨痛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具有一定潛力,可在臨床做更深一步的探究。
3.2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治療
肌筋膜疼綜合征的特點是局部肌筋膜疼痛,通常具有激發點,若觸及此激發點則可引起典型的轉移痛,治療上配合服用強筋壯骨,疏經活血的中藥和“阿是穴”療法等,平素注意預防保健,講究坐姿。
綜合目前研究顯示,脈沖射頻在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只是研究的病例還不夠充分,數量較少,無法對療效和安全性做出更全面的系統性分析。
4 小 結
從以上脈沖射頻應用于治療傷害感受性疼痛臨床研究資料可見,脈沖射頻在治療這類疼痛中的療效大部分是得到了肯定的,只是隨機對照研究資料的質量和數量不足,這就使得脈沖射頻在臨床應用的廣泛性與其確切機制研究的不充分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在臨床的應用及推廣。
綜合國內外文獻,脈沖射頻技術在治療傷害感受性疼痛方面,在諸多研究中得到肯定。其可重復性好、并發癥少的特點符合現代醫學保全功能、減少損傷的發展方向。作為一項較新的治療技術,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專家學者、醫務工作者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開闊視野、創新思路,做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賈子普,羅 芳.脈沖射頻治療外周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5,21(4):293-296.
[2] 胡 鳶,唐金樹,侯樹勛,等.脈沖射頻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7):10-11.
[3] 史棟梁,付銀鋒.肩胛上神經脈沖射頻結合液壓擴張療法治療肩周炎療效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19(7):447-44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