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櫻 趙力 吳繼楠

【摘要】我國心臟停搏的急救存活率極低。我急救中心借鑒國外經驗和2010年及以后AHA指南,開展院前急救醫生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的系統化培訓,觀察本方法對院前心臟驟停患者預后的影響,及能否更好的改善患者預后,挽救生命。通過437例研究對照病例,從不同患者心搏停止時間、現場除顫時間及復蘇時間幾方面進行心肺復蘇成功率對比,分析出影響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危險因素。影響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復蘇效果的危險因素有很多,為更好地搶救患者生命,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離不開醫護人員的緊密合作,針對危險因素能夠進行準確、快速且熟練的診治。
【關鍵詞】院前急救;心跳驟停;高級生命支持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2
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作為搶救心搏驟停患者生命鏈中的重要環節,能夠為已恢復自主循環的心搏驟停患者提供呼吸、循環及多臟器功能的支持治療,尋找并治療心搏驟停原因和預防心搏驟停再次發生,致力于心搏驟停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顯著降低,主要包括基礎生命支持(BLS)、人工氣道和循環技術、電除顫、心電監護、藥物治療及病情評估等內容,ACLS技術應用的正規與否、技術合理性都會對心搏驟停復蘇與其他危重患者的存活率產生直接影響[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中心收治的院前心肺復蘇的患者437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8歲~97歲,發病原因包括急性呼吸衰竭、缺血性心臟病、腦部外傷、中毒、溺水及觸電等。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在臨床的表現為均失去意識和大動脈搏動、停止呼吸、瞳孔散大固定等。排除標準:將自殺、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終末期疾病所造成的消化道出血和心臟驟停患者排除。
1.3 方法
我中心接到急救電話后馬上趕往現場,馬上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心臟驟停一經確診立即根據美國心肺復蘇指南2010及以后相關標準執行心肺復蘇處理。將患者置于復蘇體位,對患者胸外心臟進行連續不間斷的按壓,按壓深度控制在5 cm,按壓速率為每分鐘100次,隨后將患者氣道打開,采用仰頭舉頦法,且按壓與通氣的比例應為30:2,每次按壓間隔應該小于10 s,一直到能夠觸及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為止,經過5個周期的按壓后對心電或脈搏進行一次復查。按照患者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面罩吸氧與氣管插管操作,若存在心室顫動則先行電擊除顫,后開展藥物治療,即采用腎上腺素、阿托品及胺碘酮等藥物治療[2],急救過程中需要持續監測各項指標,如脈搏、心率、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關于整個復蘇流程可以按照病情進行隨機調整。
1.4 心肺復蘇成功標準
目前評價CPR預后多數參考2004年美國《循環》雜志上公布的《心肺復蘇評估報告更新與簡化的Utstein模式》中的標準[3]。把CPR預后分為:自主循環恢復;持續自主循環恢復;存活出院;出院一年成活率。按Glasgoe-Pittsburg腦功能分級來評估神經功能:1級:輕度及以下、2級:中度、3級:重度腦功能障礙,4級:持續植物狀態或昏迷。其中1或2級具有良好的神經功能。
2 結 果
通過對我中心2015年~2018年死亡與復蘇病例的數據統計,四年復蘇成功病例占總死亡人數的比平均為0.688%,說明整體復蘇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第二、超過復蘇搶救時間窗的占比逐年增高,說明民眾急救意識還有待提高,對民眾的普及教育還任重道遠;第三、在四年的復蘇病例中,復蘇成功占比分別為5.05%、6.96%、10.97%、10.93%,復蘇生存占復蘇成功比分別為35.08%、30%、31.82%、35.29%,可見逐年遞增,說明高級生命支持技術在院前急救復蘇中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我們把心臟驟停病例分為院前驟停(指到現場前發生的心臟驟停)和現場驟停(指在現場搶救過程中發生的心臟驟停)。分別占總復蘇人數的71.71%和28.29%。復蘇成功分別占比58.27%和41.73%;而復蘇生存分別占比34.78%和65.22%。可見現場驟停復蘇生存率是院前驟停的1.875倍,表明高級生命支持復蘇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及時復蘇成功和生存的幾率就越大。
通過下表數據顯示,437例復蘇病例,復蘇成功占31.81%。其中0~5分鐘開始復蘇的病例、0~5分鐘實施除顫術的病例、0~5分鐘施術CPR的病例占比明顯高于復蘇未成功病例,說明復蘇時間、除顫和CPR開始的越早,復蘇的成功及生存率就越高。氣管插管技術分別在復蘇成功生存、復蘇成功和復蘇未成功患者中占比為2.05%、12.36%和55.61%,說明復蘇早期不使用氣管插管技術,對復蘇預后沒有不良影響,而復蘇未成功病例氣管插管0~10分鐘2例,11~30分鐘79例,31分鐘以上165例,說明長時間未得到復蘇,即使改善通氣,復蘇效果毫無提高,因此在院前急救中及早的復蘇除顫是復蘇成功的關鍵。在復蘇成功生存的病例中,數據顯示在心臟復率的前提下呼吸恢復的比例越高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討 論
經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在院前急救心肺復蘇中導致心肺復蘇效果降低的因素有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與預后效果。本次研究中,經回顧性的分析我中心行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的患者病歷資料,發現影響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危險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明顯更低, 究其原因與心腦血管疾病會不同程度的損害患者的組織,如心臟與腦部等,相比較于正常人器官功能明顯降低,進而對心肺復蘇效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②隨著心搏停止時間的延長,會加大對患者的損傷,救治率會相應變低,為此心搏停止時間超過5分鐘的,心肺復蘇成功率普遍較低。③臨床表明室顫最佳治療方式為電擊除顫[4],當確診患者出現室顫波時,除顫應該盡早安排,以此能夠致力于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顯著提高,研究表明現場除顫時
間≤5 min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相對更高。④對于心臟驟停患者而言,腦功能是否恢復直接決定了復蘇能否成功[5],若復蘇耽誤時間越長則對腦功能造成的損傷會越嚴重,為致力于提高急救患者的復蘇成功率需要盡力縮短復蘇時間,同本次研究結果復蘇時間≤5 min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更高一致。⑤在2015年《指南更新》中并未詳ji細的論述氣管插管患者的選擇和插管的理想時機,建議目擊者對有心律的院外心搏驟停患者進行電擊,按壓、除顫應該盡早開展,采用通氣延遲策略。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受氣管插管的影響,極易導致胸外按壓時機失去;其二,正壓通氣可能會影響復蘇時的血流動力學。
綜上所述,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效果造成危險的因素有很多,如疾病性質、心搏停止時間、現場除顫時間及復蘇時間差異等,為致力于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顯著提高,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需要急救醫護人員的密切配合,對患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針對危險因素熟練的進行心肺復蘇治療。
參考文獻
[1] 馬 堅.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1):90-91.
[2] 張 瑩,張海伶.168例心肺復蘇患者的搶救體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6,25(6):616-619.
[3] Jacobs I,Nadkarni V,Bahr J,et al.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 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update and simplification of the Utstein templates for resuscitation registries[J].Resuscitation,2004,63(3):233-249.
[4] 錢興才,易子娟,陳潔蓮,等.醫療優先調度系統對院外心臟驟停患者施行電話指導心肺復蘇的研究[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6,11(10):968-970.
[5] 徐梅玲,孫文會,梁 寧,等.心搏驟停患者實施院前心肺復蘇影響因素及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z2):65-6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