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會
【摘要】目的 探討在晚期肺腺癌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晚期肺腺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用雙色球法以1:1比例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行循證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VAS評分、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晚期肺腺癌護理工作中應用循證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疼痛與睡眠情況,提升患者滿意度,可以在護理工作中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循證護理;晚期肺腺癌;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肺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近年來其發病群體趨于年輕化,且女性多于男性,臨床治療中化療和放療的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已經成為臨床上一大熱點課題。對于此類患者來說,臨床治療的重點在于減輕其痛苦,同時提升其生存質量[1]。本次研究選取晚期肺腺癌患者,對其實行循證護理,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晚期肺腺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滿足臨床診斷標準,用雙色球法以1:1比例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8~75歲,平均(54.25±3.56)歲;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7~76歲,平均(54.32±3.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健康宣教及情緒疏導等內容,觀察組在其基礎上行循證護理,具體內容包括:①成立循證小組:選擇有5年以上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循證護理小組,定期對其進行循證護理培訓與考核;②了解患者情況:各成員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查看病歷及與主治醫師溝通等渠道了解患者情況,掌握患者疾病情況與心理狀態;③調整患者情緒:在實施心理護理的同時與患者家屬聯合,增加與患者溝通、交流的頻率,或利用文娛活動或病友會等方式,轉移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關注度,幫助改善其心理狀態;④給予疼痛護理:該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在護理過程中增加疼痛干預很有必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如何放松,嚴格按照用藥原則服用止痛類藥物,也可以嘗試一些中醫鎮痛方法。
1.3 觀察指標[2]
統計患者疼痛與睡眠情況,疼痛評估以視覺模擬量表(VAS)為依據,睡眠情況評估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為依據。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共包括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三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VAS評分分別是(3.4±0.8)分、(5.5±0.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552,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PSQI評分分別是(8.4±1.3)分、(10.2±1.7)分,t=4.606,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7%(29/30),滿意19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1例,對照組為76.7%(23/30),滿意12例,基本滿意11例,不滿意7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192,P<0.05)。
3 討 論
循證護理強調以循證醫學理念為指導,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為患者提供科學的、全面的護理服務。大量臨床實踐證實,通過循證護理可以顯著緩解患者面對治療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使患者形成積極的心態,這對提升患者臨床療效非常重要[3,4]。循證護理要求護士掌握一定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有效的與患者溝通,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VAS評分、PSQ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為晚期肺腺癌患者提供循證護理服務,可顯著改善患者疼痛、睡眠情況,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王冬梅.探討循證護理干預對晚期肺腺癌患者心理及疼痛狀況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7):275-276.
[2] 徐長慧.循證護理在晚期肺腺癌護理中的效果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9):104+106.
[3] 俞淑慧,錢彩華,姚萍麗,王 斌,陸華東.晚期肺腺癌患者65例循證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及疼痛狀況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22):152-155.
[4] 江映霞,李春梅,黃慧敏.循證護理在晚期肺腺癌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02):246-24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