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云
【摘要】目的 對供應室的護理帶教工作中開展崗前培訓的重要性及其效果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供應室實習的學生50名作為研究對象,在進入供應室實習之前開展關于供應室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安全意識、職業安全意識、心理教育和標準操作等內容的崗前培訓。結果 培訓后實習生充分認識到了供應室的重要性,對相關規章制度及有關培訓內容充分了解。結論 崗前培訓能有效幫助實習生正確認識供應室,充分調動其學習和實習積極性。
【關鍵詞】崗前教育;供應室;護理帶教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供應室實習的學生50名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18~22歲,均為高等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習的大專生,實習兩周。實習前,對這5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發現50名實習生均缺乏對供應室的了解。實習生均認為供應室僅是醫院的輔助科室,作用不大;認為在供應室的工作就是基本的清潔工作,不涉及護理專業知識,對在供應室進行實習的興趣不高。多達47名的實習生對供應室的專業、防護等基礎知識不了解。全體實習學生均表示將來不會在供應室從事護理工作,因此對在供應室的實習不夠重視,態度不端正。
1.2 方法
1.2.1 加強供應室相關知識的培訓
高等職業院校剛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學生在學校所學的護理理論知識還沒有與實踐有效結合,對供應室本身的認識也不夠,因此存在不重視供應室的觀念[1]。這一觀念是錯誤的,為此我們首先對這群學生開展了關于供應室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等的培訓,把知識培訓、端正學生觀念作為崗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應室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供應室的質量是否達標直接關系到醫院整體達標情況,同時與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命安全關系緊密,是護理學實習生必不可少的實習項目。
1.2.2 加強心理、職業教育
供應室的工作接觸范圍廣、強度大,因此工作要求高。特別是供應室高標準的防污染目標,常需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進行工作。因此,實習生對供應室難免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2]。在護理帶教工作開展之前,我們向實習生對供應室的工作環境、要求、責任、制度、流程、區域分布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幫助實習生盡快熟悉工作環境,克服心理恐懼。同時開展職業道德教育。良好的職業道德是開展醫護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不斷提高護理質量,防止工作中出現差錯的關鍵。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能讓供應室的實習生具備更端正的工作態度,更好的了解護理工作,盡快的進入工作角色。
1.2.3 加強安全和職業安全意識教育
規章制度是防止工作過程出現差錯,保障工作安全的關鍵。因此,讓實習生充分認識到遵守規章制度的重要性,關系到其在工作過程中是否會嚴格按流程工作。通過具體事例進行教育,讓護生認識到沒有按規章制度開展工作可能造成的嚴重過失及其對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的不可逆傷害。此外,職業安全教育也是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職業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尤其是在有被感染風險的醫院從事工作的人員更應該加強職業安全教育,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因此,通過安全教育,幫助實習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強責任感、學會保護自我,始終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念。
2 結 果
崗前培訓后,有49名實習生對供應室的工作有了明確的認識,并表示對所接受的培訓及其效果滿意,認為此次培訓能夠用相對較短的時間幫助實習生盡快了解供應室的工作,實用性強。仍有4名實習生認為供應室只是醫院的輔助科室。50名實習生均表示安全意識均加強,認識到供應室在醫院發揮的重要作用。50名實習生均表示提高了職業安全意識,表示在今后的護理工作當中會加強自我暴露防護意識。49名實習生均掌握了此次崗前陪訓過程中所教授的標準操作和處理問題的具體措施。通過實習,實習生們基本掌握了各類標準技術操作,提高了在供應室工作的熱情,了解了各類檢測方法,認識到了供應室在醫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必要性。
3 討 論
未經崗前培訓的實習生中多達90%對供應室的工作不了解、對供應室的實習不重視、工作積極性不高、缺乏工作主動性,不善于與老師溝通,在實習過程中難以快速適應、難以應用自己所學知識。往往到了實習結束時,實習生們盡管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護理帶教實習,依然不能掌握供應室相關的工作規范和流程,以至和預期的實習目標相差太大,未能充分發揮實習的作用。而崗前培訓有利于實習生深入了解即將接觸的工作,有利于避免帶教過程中實習生難以適應環境、難以進入角色等問題,有利于充分利用護理帶教的實習時間,讓實習生學習更多標準操作、具體措施等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在供應室的護理帶教工作中須開展必要的崗前培訓。
參考文獻
[1] 陳煉紅.衛校護理職業防護教育現狀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04,11(2):406-408.
[2] 韓貴榮.供應室帶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8,13(12):32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