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紅元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胃腸道腫瘤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醫院收治的胃腸道腫瘤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治療組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比較兩組胃腸道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比較治療過程中胃腸道腫瘤患者的有效、無效情況。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治療方法在胃腸道腫瘤患者的具體治療中,其臨床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腸道腫瘤患者應用中西醫治療方式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胃腸道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胃腸道腫瘤患者的治療時間,而且能夠在極大程度上縮小胃黏膜病損范圍,并且具有良好的病損恢復效果,能夠對后續的并發癥出現情況進行規避,適宜在胃腸道腫瘤病癥的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胃腸道腫瘤;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醫院收治的胃腸道腫瘤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治療組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各23例。其中,常規治療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51~61歲,平均年齡(55.15±3.98)歲;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男11例,女12例,年齡51~59歲,平均年齡(55.76±3.14)歲。入組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同意,均確診為胃腸道腫瘤,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組使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主要采取西藥氟尿嘧啶以及奧沙利鉑靜脈滴注的方式進行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使用西藥與中藥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中藥主要將薏仁、陳皮、馬齒莧作為主要用藥,其藥方主要如下:薏仁30 g、陳皮30 g、馬齒莧30 g、莪術10 g、茯苓10 g、砂仁3 g、人參5 g、姜半夏10 g、扁豆10 g。西藥方面主要以氟尿嘧啶和奧沙利鉑的化療方案治療:奧沙利鉑85 mg/m2靜脈滴注第一天,亞葉酸鈣400 mg/m2第一天,氟尿嘧啶400 mg/m2靜脈注射第一天,氟尿嘧啶1200 mg/m2,24小時持續靜脈滴注第一、二天。
1.3 觀察指標
研究選取一種指標進行觀察,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相關檢測指標制定療效判定標準,檢測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治療過程中胃腸道腫瘤患者的有效、無效情況數值,明確臨床治療有效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效果對比,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近年來,在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的態勢,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產生嚴重影響,而且對于群眾的身體健康保持也具有消極影響,并帶給病患較大的生活不便。因此,本文將胃腸道腫瘤病癥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對西藥與中藥結合治療方式以及常規方式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其中,常規治療方式即是指西藥靜脈滴注的治療方式,通常對西藥氟尿嘧啶以及奧沙利鉑進行滴注,以達到治療目的。
在本文具體數據研究與臨床調查后得知,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治療方法在胃腸道腫瘤患者的具體治療中,其臨床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知,胃腸道腫瘤患者應用中西醫治療方式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胃腸道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胃腸道腫瘤患者的治療時間,而且能夠在極大程度上縮小胃黏膜病損范圍,并且具有良好的病損恢復效果,能夠對后續的并發癥出現情況進行規避,適宜在胃腸道腫瘤病癥的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牛淑君.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化療致消化道延遲反應臨床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3):85-86.
[2] 何國強.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化療致消化道延遲反應臨床觀察[J].臨床研究,2016,24(10):31-32.
[3] 張青蘭,孫榕芳.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化療致消化道延遲反應臨床效果[J].世界中醫藥,2017,18(10):30-3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