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八月盛夏,熾日如火,似乎有滿腔的激情等待噴薄而出。在秋收起義92周年前夕,本刊記者來到了瀏陽的文家市,探尋當年這場由5000名工農革命軍點燃的秋收烈火。
記者剛走近秋收起義紀念園,遠遠就看到了一面由巨大的巖石雕塑而成的鮮紅的軍旗,下面還有4個金色大字“光輝起點”。
進入秋收起義紀念園后,園區的張欣楣女士熱情地接待了記者。
“廣場前面那面巨大的紅旗是什么含義呢?”記者好奇地問道。張欣楣女士告訴記者,那面旗幟,就是秋收起義中我黨亮出的人民軍隊歷史上的第一面軍旗。旗幟上面的五角星里有鐮刀和斧頭,旗桿邊上還醒目地標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光輝起點”是表示中國革命是從這里出發,走上井岡山,走進延安,最終走向勝利。
張欣楣女士以專業的水準,向記者娓娓講述著92前工農革命軍“霹靂一聲震天響”的秋收起義——
不屈白色恐怖,積極籌備反擊
1927年4月12日,由于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制造白色恐怖。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公開宣布“分共”,背叛革命,血腥屠殺共產黨人。由此國共合作徹底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慘遭失敗。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殺戮,共產黨人并沒有被嚇倒,反而是勇敢地站起來,準備向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反擊。為了挽救革命,清除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指示下,召開緊急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改組了中共中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并把領導農民進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最主要任務。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會上提出了“槍桿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
八七會議后,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湖南,傳達會議精神,并改組湖南省委,發動秋收起義。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的湖南省委會議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湖南的秋收起義,單靠農民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軍事的幫助,用槍桿子奪取政權、建設政權。毛澤東還強調,“要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幟,以共產黨自己的名義領導人民革命。”這次中共湖南省委的會議決定在湘贛邊界的長沙、醴陵、瀏陽、平江、湘潭、寧鄉等縣和安源礦區發動秋收起義。并確定了起義的領導機關是黨的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
秋收起義前夕,我黨領導和掌握的武裝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湖北崇陽、通城兩縣的農民自衛軍,安源工人糾察隊、礦井隊,安福、永新、醴陵等縣部分農民自衛軍,瀏陽工農義勇隊等。這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主要武裝力量。
1927年9月初,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和中共湖南省委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來到安源,召開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這次會議決定正式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全師5000余人,總指揮盧德銘,師長余灑度,副師長余賁民。全師下轄3個團,第1團駐修水;第2團駐安源;第3團駐銅鼓。會議部署了從修水、安源、銅鼓分三路舉行起義,然后再合力攻打長沙。
高舉工農革命軍大旗,英勇暴動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正式爆發。參加起義的鐵路工人和農民,最開始就破壞掉了岳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這兩段鐵路,切斷了敵人的交通運輸。第1團從江西修水出發,向長壽街進攻,次日占領了平江石門廠。由于混入第1團的邱國軒部叛變,在第1團進攻長壽街時,邱部突然襲擊起義部隊,致使第1團遭受損失,不得不向瀏陽方向撤退。第2團在安源起義后,剛開始選擇進攻萍鄉,但是,由于敵人防守嚴密,久攻不下,于是改西進攻占老關、醴陵,連續打了好幾個大勝仗。起義部隊轉而北進,又攻占了瀏陽。因第2團團長王新亞,過于輕敵,未能及時撤出瀏陽,造成起義部隊被國民黨反動武裝瘋狂反撲,起義軍失利。第3團在銅鼓起義,由毛澤東同志親自指揮戰斗,相繼殲滅了一部分反動武裝后,于9月11日占領白沙鎮。9月14日敵人2個團分兵兩路圍攻起義軍第3團,該團被迫向瀏陽東鄉上坪撤退。到達上坪后,毛澤東組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并同時命令第1團、第3團與第2團余部迅速趕往瀏陽的文家市集中。
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相繼到達瀏陽文家市。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會上,毛澤東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當時長沙城內有守軍3萬人,而各路起義部隊僅1500人左右,敵我力量相當懸殊;如果仍按以前的計劃攻打長沙,那么不僅打不下長沙,而且起義部隊會全軍覆滅。會議決定為了保存實力,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為了使革命武裝得以保存,并能將革命繼續堅持下去,毛澤東提出了要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轉移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在農村深入土地革命,發動農民群眾,堅持武裝斗爭,保護和發展革命力量。
秋收火種挺進井岡山,開辟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9月20上午,起義部隊1500余人準備離開瀏陽市向南挺進。出發前,秋收起義部隊的戰士全部在文家市的里仁學校操坪集合,聽毛澤東作動員講話。這個時候在學校操場的圍墻上,有兩個十二三歲的學生娃,也親耳聆聽了毛澤東帶著濃重湘潭口音的激情動員。
這兩個學生娃,一個就是后來擔任過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另一個就是開國上將楊勇。他們受秋收起義的影響,后來也投身了革命。
9月23日,起義部隊途經萍鄉蘆溪鎮時遭到反動軍隊的伏擊,部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為掩護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9月25日,部隊抵達蓮花縣城附近。得知城內沒有敵人的正規部隊把守,只有縣里的保安團,部隊于是決定進攻蓮花縣城。當天起義部隊冒雨進攻蓮花縣城,僅僅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就奪取了蓮花縣城。
9月29日,部隊進入到江西永興縣三灣村。毛澤東在這里對起義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起義部隊到達三灣的時候,部隊減員嚴重,全軍人數已不足1000人,部隊組織也很不健全,干部和戰士思想相當混亂。由于當時部隊沒有建立基層黨組織,黨不能切實掌握部隊;加之作戰不斷失利,連續行軍,戰斗也非常艱苦,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開始動搖。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如果不改進部隊存在的問題,不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不僅難以適應艱苦的環境,而且無法完成艱巨的革命任務。為了鞏固黨創建的第一支新生的革命軍隊,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毛澤東在到達三灣的當天晚上,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議,決定對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改編的主要內容就是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將黨支部建立在連上,建立黨代表制度;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1927年10月3日,三灣改編完成后,起義部隊開始向井岡山進軍。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部井岡山茨坪,開創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自此,中國革命開始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明大道。文家市也成了中國革命的戰略轉折點。文家市點燃的“星星之火”,最終在全國形成了“燎原之勢”。
習近平總書記對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締造一個在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建成一支具有一往無前精神、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