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張景玲 鄭佩偉 李宗政
摘? ? 要: 朗費羅的三首敘事長詩,充滿對新大陸自然風光、田園生活、友誼與愛情的歌頌和贊美,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但是,作者鮮明的男性立場和男性視角,使女性淪為男性的附庸,給作品帶上了鮮明的男性烙印。
關鍵詞: 朗費羅? ? 人物形象? ? 男權構建解讀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十九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作品取材廣泛,題材多樣,音韻優美,朗朗上口,備受推崇,被譽為時代的歌者。在他的作品中,朗費羅歌頌人生和美景,贊美友誼與愛情。關于朗費羅詩作的藝術風格、成就、局限的研究非常廣泛,關于詩歌中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過程中體現的朗費羅的男權思想,目前為止涉及得不多。本文以朗費羅的三首敘事長詩《海華沙之歌》《伊凡吉林》和《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為例,通過對其作品中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分析解讀,展示朗費羅作品中體現的男權思想。
一、三部長詩概觀
《海華沙之歌》是朗費羅結合印第安傳說、采用抑揚格音步精心構思而成的無韻敘事長詩,描寫了印第安部落酋長海華沙的成長過程。海華沙的父親是西風,他誘拐并拋棄了“平原上的百合”一般的薇諾娜。薇諾娜生下海華沙后,在凄涼痛苦中死去。祖母諾可米斯撫養海華沙成人,大自然和動物教海華沙成為印第安英雄和領袖所需的智慧與本領。長大后海華沙尋找西風,想為母親復仇,但未成功,后來父子倆和解。父子大戰后,海華沙成為族人的領袖。他像基督一樣在荒野中齋戒,終于感動上帝,派玉米神門達明與他角力,將神力傳給他,并教他如何種植玉米,以擺脫游牧生活;他建造白樺木獨木舟,駕船清理河道;他屠惡獸殺惡巫,迎娶米娜哈哈,與敵對部落聯姻,使族人和平地生活;他發明象形文字,救治病人傷者,最后還懲處了教唆族人賭博、惡意挑釁海華沙的Pau-Puk-Keewis。
《伊凡吉林》是一部歌頌忠貞愛情的贊歌。故事發生在加拿大阿卡迪亞的一個小村莊。一天,村莊突然遭到英軍的野蠻侵襲,房屋燒毀了,村民們被趕往他鄉。伊凡吉林的父親在劫難中喪生,伊凡吉林新婚沒多久的丈夫蓋伯瑞爾也不幸在逃亡中與她失散。懷著對愛情的執著,伊凡吉林歷盡艱難,耗盡畢生精力尋找丈夫,找了30多年。等找到時,昔日的美貌佳人韶華已盡,丈夫也成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伊凡吉林再也不能享受愛情的甜美,那長滿綠色草地、清流環繞、森林蔥郁的可愛家鄉,只能留在蓋伯瑞爾夢一樣的回憶里。詩人充滿感情地描寫了幸福的脆弱和短暫,贊美了女性的忠貞不渝。
《邁爾斯·斯坦狄什求婚記》取材于美洲殖民地最早的愛情故事之一——約翰·奧爾登同普麗西拉·莫林斯的故事。盡管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很多專家都認為確有其事。奧爾登和莫林斯于1630年乘“五月花”號到達北美大陸。不久,斯坦狄什——“一位耿直的老上校、一個行重于言的男人”喜歡上了莫林斯這個“普利茅斯最可愛的少女”。盡管斯坦狄什在戰斗中勇敢無畏,但他不敢面對莫林斯,于是請出朋友奧爾登幫他求愛。不料,莫林斯卻愛上了嗓音溫和、有著“金黃的頭發,湛藍的眼睛,柔和的撒克遜人膚色及青春的朝氣和俊美”的奧爾登。在奧爾登說明了斯坦狄什的心意后,莫林斯說:“你為什么不為自己表白呢,約翰?”得知斯坦狄什在與印第安人交火時身亡的消息后,兩人決定結婚。然而婚禮結束之時,根本就沒有死的斯坦狄什出現了。目睹了發生的一切之后,斯坦狄什祝福了這對新人,并為自己先前的行為請求他們的原諒。據說奧爾登和莫林斯總共生了11個孩子,他們二人都在馬薩諸塞州達克斯伯利城的創始人之列。
二、人物形象分析
在《海華沙之歌》中,男主人公海華沙被塑造為一個出類拔萃的獵手,一位能力超凡、深受族人愛戴的英明領袖,勇敢高貴、熱愛家鄉,克敵制勝、結束部落混戰,使部落充滿和平、喜樂和繁榮。另外,海華沙對愛情的忠貞、對人民的責任也被濃墨重寫。愛妻不幸染病身亡后,萬念俱灰的海華沙將族人“托付”給白人基督徒后,悄然離開部落,遁往西風之地。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華沙之歌》中女性的形象都比較蒼白呆板,尤其是米娜哈哈。被誘拐被拋棄、生下海華沙后在凄涼痛苦中死去的“平原上的百合”薇諾娜、撫養海華沙成人的祖母諾可米斯被幾筆帶過,海華沙的愛人米娜哈哈從接受海華沙求婚、在儀式中裸體繞著玉米地轉圈直到在饑病中死去,幾乎沒有說過什么話,似乎使命僅僅是跟隨海華沙。而且在描寫米娜哈哈時,作者表達牽強,人物形象僵化,過于訴諸修辭。比起《海華沙之歌》中的女性形象,《伊凡吉林》中的伊凡吉林成為主角,被描述為一個真正的愛的朝圣者。在幾乎沒有希望實現自己目標的情況下,懷著對愛情的執著,耗盡畢生精力尋找丈夫,足跡踏遍大半個北美大陸。為了突出女主人公堅貞、勇敢、主動、堅強的女性形象,詩人令女主人公的丈夫蓋伯瑞爾扮演了一個被動的角色。然而30年后,當在費城的那個茅屋里,曾經黑眼褐發、輕盈柔美的伊凡吉林深情地呼喚鬢角花白、瘦弱不堪的愛人,但他還沒來得及說出她的名字,便像“一盞暗窖里的殘燈”,被強風吹滅了最后一絲生命之光時,字里行間折射出的是女性在愛情中的弱勢地位和在命運面前的虛弱無力。
《伊凡吉林》是一部浪漫主義田園曲。格蘭德·普萊被理想化了,伊凡吉林和蓋伯瑞爾這對戀人也被理想化了。他們為愛情而生,為愛情受苦受難,直到死去。30年尋夫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詩人的浪漫想象中才會存在,這種理想化的關系是以女性的犧牲和苦難為前提的。
《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在人物刻畫上比《海華沙之歌》和《伊凡吉林》更細致,對婦女的情感比較重視,采用了現實主義手法對女主人公進行細膩而逼真的刻畫。在兩性關系中,女主人公不再是被消聲、被犧牲的一方,主動性大大加強。莫林斯從內心深處知道奧爾登愛自己,當奧爾登替斯坦狄什向她求婚時,她非常吃驚。然而作為女人,莫林斯又不得不扮演女性在婚戀過程中被要求扮演的被動的角色。她那句婉轉無奈的回答“你為什么不為自己說話,約翰?”從此流芳百世。莫林斯對兩個愛慕她的男人十分了解,因此她拒絕斯坦狄什選擇奧爾登的決心從未動搖過。到“紡車”那一部分,莫林斯的女性被動角色完全轉變過來。她讓奧爾登伸出手幫她纏線,意味著她開始主動用性的魅力控制他、占有他、主宰他。當莫林斯的手碰到奧爾登的手時,奧爾登的感受像觸電一般。他感到她是他的命運女神,正在用他的生命紡線,顯然奧爾登完全被莫林斯的魅力所征服。
《邁爾斯·斯坦狄什求婚記》熱情歌頌了愛情,更重要的是贊美了男性之間的友誼。詩中男主人公被著力塑造為具有多重美德的人物。詩中,奧爾登性格溫和、感情細膩,是一位有學者氣質的虔誠的清教徒,斯坦狄什雖然性格暴躁、咄咄逼人,但是“能征善戰”,是一個驍勇的軍人。作為好朋友,奧登視友誼為神圣之物,明知自己也深愛莫林斯,但無力拒絕一個朋友的要求,更不愿與朋友爭奪同一個女人。與此同時,詩人為了避免損害奧爾登的好男人形象頗費了一番苦心。奧爾登替斯坦狄什求婚回來后,詩人馬上安排斯坦狄什出發打仗,奧爾登和莫林斯是在聽到斯坦狄什誤傳的死訊后才做的結婚的打算。
三、結語
朗費羅生活的時代,正值十九世紀美國開拓邊疆時期。那時獨立戰爭的吶喊聲已不再在人們的耳畔回響,美國進入了一個商業、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一方面,樂觀、自信的開拓者精神,賦予朗費羅的詩歌濃厚的樂觀主義色彩;另一方面,感傷主義盛行,清教主義的清規戒律已不再有約束力,使朗費羅選擇多愁善感的題材,塑造忠貞、純潔、天使一樣的女性人物形象,迎合當時的主流審美(男性)趣味。朗費羅的三首長詩,不僅“描寫了一種淳樸的感情”(張沖,2000),而且表現了朗費羅對于女性的態度演變。但是,無論如何發展,都暗含將女性邊緣化、視女性為點綴的男權主義思想。
參考文獻:
[1]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168-175.
[2]劉巖.美國詩歌導讀(Guided Reading in American Poetry)[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8-79.
[3]楊豈深,龍文佩.美國文學選讀(第一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284-300.
[4]張沖.新編美國文學史(Ⅰ卷)[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69.
[5]英語學習:歷史紀元偉人們的愛情故事[EB/OL].http://www.sina.com.cn 2004/02/20 12:27,200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