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由于”最初是意為“源自”的跨層結構,至遲在唐代已經詞匯化為原因連詞。句法結構的復雜化和句法位置的變化、韻律制約和較高的使用頻率等因素相互作用,跨層非短語結構“由于”被重新分析為原因連詞。介詞“由于”至遲在北宋已經出現,至清代已經成熟,其產生與白話文的產生有關,后接體詞性成分,可與“是”等詞構成“X由于”結構。
關鍵詞: 由于? ? 詞匯化? ? 介詞
一、“由”的來源及其語法化
動詞“由”意為“源自、來源”。《漢語大詞典》:“樹木生枝條叫由。因亦泛指萌生。”由此可知,動詞“由”最初指“萌生”,后引申為“來源;開頭”,如此意義的“由”先秦已有用例。
(1)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左傳·隱公三年》)
上例“由”作動詞用,意為“來源、源自”。
動詞“由”的“源自、來源”義產生之后,“由”已經具備向原因介詞發展的語義條件,因為“源自”可以被理解為某種原因。如:
(2)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杞、繒由大姒,齊、許、申、呂由大姜,陳由大姬,是皆能利親親者也。(《國語·周語中》)
(3)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僖公二十年》
以上“由”均為動詞,與后面成分構成短語充當謂語,賓語一般為表示人的名詞或代詞,用以引進事件的主導者或事件的原因,主導者與原因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是,例(2)“由”是用以表示某種善行、美德的來源,如許、申、呂三國是因大姜而得福的,陳國則因大姬而得福;例(3)“由”很明顯表示的是某種罪行、錯誤、過失的根源。
用以表“原因”的“由”可以與“是”構成“由+是”的短語,表示某種抽象事理,如:
(4)宋公求珠,魋不與,由是得罪。《左傳·哀公十一年》
(5)鄭伯由是始惡于王。《左傳·莊公二十一年》
在以上兩例中,“由”所帶賓語為代詞“是”,指代前面提及的某一具體事件。“由是”在此兩例中已經可以解釋為“因為這件事”,因此我們認為此時“由”已經可以分析為介引原因的介詞。
“原因連詞‘由產生的機制是結構的復雜化”[1](228)。隨著“由”后面帶的賓語變得復雜且越來越長,功能越趨向起連接作用,“由”從介詞進一步虛化為連詞。
(6)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記·高祖本紀》)
在該例中,“由”即為原因連詞。連詞“由”的產生早于連詞“由于”,漢代已經萌生。
綜上所述,原因連詞“由”的演變途徑為“動詞(“源自”義)—原因介詞—原因連詞”。
二、“由于”的詞匯化歷程
“原有的兩個分立成分必須在線性順序上鄰近,這是雙音詞產生的一個基本條件”[2](40)。“由”和“于”的相連可追溯至先秦。
(7)凡音由于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史記·卷二十四》)
“由”“于”最開始連用,是一個短語,并非是雙音詞,此時“由”為動詞,“于”為介詞,意為“來源于、源自于”。從語音和文字的線性排列看,這兩個詞是緊密相連的兩個語言單位,實際上它們在句子中所處的句法層次并不相同,是“跨層非短語結構”。在上例中,“由”是動詞性的,“于+NP”是介詞短語,充當“由”的補語,“由”前面所接均為名詞,可分析為主語,“由+于+NP”整個結構作句子的謂語或謂語部分的主要成分。
“由+于”除了后接名詞性成分做賓語外,也可以接謂詞性成分作賓語,甚至可以接小句,如:
(8)此則喪國,由于昏虐,不在于廢黜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評語)
(9)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后漢書·列女傳》)
例(8)“于”后接賓語部分是謂詞性的,例(9)“于”后接謂詞性小句,即VP,“由+于+VP”的結構令“由”和“于”聯系更加緊密,二者有了凝固為雙音詞的可能,雖然此時“由于”仍屬于短語。
“一個詞由實詞轉化為虛詞,一般是由于它經常出現在一些適于表現某種語法關系的位置上,從而引起詞義的虛化并進而實現句法地位的固定,轉化為虛詞”[3](135)。“由于”的詞匯化是在特定的語法環境中實現的。隨著“由+于+NP/VP”結構的復雜化,即“于”后所接賓語的復雜化,后小句開始獨立,隨著整個句子的結構發展,原來的主語部分擴展為一個小句,獨立成句,為“由于”粘連成詞創造了基礎。
(10)今荊南諸山郡東多此疾腫,由于踐土之無鹵者。(《博物志》)
該例前一個“由于”處于“S+由+于+VP”結構中,“癭”為主語,“由+于+VP”充當謂語,該結構并未獨立成為一個小句;第二個“由于”處于“由+于+VP”的結構中,前面是一個分句,該結構有了獨立為小句的可能。雖然此時“由于”仍不能分析為一個詞,然而“由于”前面部分結構的擴展對“由于”凝固成詞卻至關重要。
(11)然而士庶猶侯服鼎食,牛馬蓋澤,由于賦斂有節,不足損下也。(《抱樸子·詰鮑》)
(12)人人憂恐,各不自保,危亡之釁,實由于此。(《三國志·吳書·薛綜傳》裴注引干寶《晉紀》)
以上兩例,“由于”的前面部分比較復雜,已經用逗號隔開,獨立成句;“由于”及后面部分獨立成句(即使“由于”后接代詞,因前面已獨立成句,后面部分也可獨立成句),在這樣的句式環境中,“由于”具有較為明顯的詞匯化傾向。
“在一個成分A虛化為B的過程中,必定有一個A和B并存的階段,即‘A→A,B→B。在這個中間階段有的成分既可按A理解又可按B理解”[4]。“由于”的詞匯化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表“源自”義的短語“由于”視作A階段,把“由于”詞匯化一個原因連詞視作B階段,該連續體中間存在一個過渡階段,既可以理解為階段A,又可以理解為階段B。如:
(13)身危由于勢過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禍積起于寵盛而不知辭寵以招福。(《陸機·豪士賦》)
該例即是“由于”由表示“源自”義的詞組過渡為表原因的連詞的一個典型例子。該例中的“由于”及后面成分可以分析為“身危”的謂語,解釋主語“身危”,意為“源于”,與下句的“起于”及后面成分結構相同,相互呼應。在此句中,“由于”可以分析為連接后面的分句“勢過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用于主語之前,表示“因為”,分析為原因連詞。因此,該句中的“由于”處于由短語詞匯化為原因連詞的一個中間階段,具備由短語重新分析為連詞的可能性,即連詞化。意味著在西晉,作連詞用的“由于”已經出現在萌芽。
連詞“由”的產生是因后接結構的復雜化,“由”之成為連詞要早于“由于”,因此對“由于”的連詞化產生影響。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后面部分的結構不斷復雜化,開始出現表示原因的較長句子或數個分句,促使“于”向“由”靠攏。這樣的例子,南朝已有用例,到了唐朝大量出現:
(14)向令天下貴讓,士必由于見讓而名后成,名成而官乃得用之。(《晉書》)
(15)錢之不用,由于兵亂積久,自至于廢,有由而然,漢末是也。(《宋書》)
這兩例“由于”后接的成分都比較復雜,例(14)“由于”后接的賓語成分比較長,而例(15)“由于”之后出現了分句。“于”跟其后面的成分連接不如跟“由”連接得那么緊密,已經不構成介賓關系。連詞的一個作用是連接短語、句子等,在這兩例中,完全可以認為“由于”已經是一個連詞,連接后面表原因的成分。
根據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可知,“由于”作表原因的連詞時,后一小句經常與“所以”“因此”“因而”等詞搭配使用。因此,當“由于”出現原因分句中時,其后的結果分句出現“故”“因”等詞時,“由于”就已經詞匯化為一個典型的連詞。
綜上所述,最遲在唐代“由于”已經完全詞匯化為連詞,詞匯化的機制是重新分析。
三、介詞“由于”的產生
至遲在唐代,“由于”就已經詞匯化為原因連詞,成詞之后,“由于”的介詞用法隨之產生。而且從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可知,介詞“由于”可以出現在“是”后面,這是“由于”作介詞使用的典型環境,“是由于”的出現是介詞“由于”產生的標志。“是由于”是比較口語化的用法,它的出現與漢語由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轉變有關。
(16)茍得其體,必臻于大和;如失其情,是由于小利。(《舊唐書》)
(17)夫禮以修外...系于百姓,聞于天下者,是由于仁也。(《文苑英華》)
儲澤祥認為,“由于”句原因分句是不可以后置的(此時“由于”是個連詞),“是由于”與“由于”存在區別。我們找到典型的“是由于”句最早出現在《舊唐書》中,也就是在北宋,唐末宋初是白話文萌芽和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此時出現“是由于”這種比較口語化的用法是比較正常的。而且,在例(16)(17)中,“是由于”后面接的也就是體詞性質的成分。因此,在此兩例中,“由于”是介詞,用以介引原因。至遲在北宋,原因介詞“由于”就已經出現。
除了在“由于”之前加“是”外,隨著介詞“由于”的成熟,也可以在“由于”之前加上其他修飾詞,如“實”“乃”“故”“殆”“固”等詞,到了清代,甚至可以在其前加連詞“雖”“則”等。
(18)人所以喪其仁義良心者,固由于物欲之害矣。(《四書集注闡微直解》)
(19)雖由于王七之蠱惑,亦貧僧之命也。(《三俠劍》)
例(18)“由于”所在小句后置,“由于”不能分析為連詞,而應看作是介詞;例(19)“雖”為連詞,亦不可能分析為連詞,而是介詞。“實由于”“固由于”相當于“實是由于”“固是由于”,在此類“X由于”句式中,“由于”的介詞用法趨于成熟,而“由于”前出現“雖”“則”則說明“由于”的介詞用法已經成熟。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在清代,“由于”的介詞用法已經成熟,“由于”在此時已經成為介連兼類詞。
四、結語
“由于”最初只是在線性順序上相連,是一個跨層非短語結構,“由”是動詞,意為“來源”,“于”是介詞,后接賓語作“由”的補語,“由于”即“來源于、源自于”。最遲在唐代,“由于”就已經詞匯化為原因連詞,主要出現在主謂句、非主謂句或復句前,結果分句中經常有“故”“因”等詞與之相呼應。隨著白話文的萌芽與形成,至北宋“由于”的介詞用法已經出現,至清代介詞用法已經成熟,此時介連兼類詞“由于”已經形成。句法結構的復雜化和句法位置的變化、韻律制約和較高的使用頻率等是“由于”詞匯化的生成動因。“由于”詞匯化的生成機制是重新分析。
參考文獻:
[1]馬貝加.漢語動詞語法化[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節詞的衍生與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A].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研究,1994(4).
[5]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7]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