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娜 李慧芳
摘? ? 要: 詩歌教學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在藝術院校本科教學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藝術院校詩詞教學應從藝術院校文化背景出發,從藝術專業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出發,探究古典詩詞教學新模式。在教學中可以:吟誦經典,強化美感與記憶;鼓勵創作,拓展閱讀,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比較閱讀,觸類旁通,打造詩歌情感鏈條;引入視覺藝術元素;打造多元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傳遞民族的文化與精神。
關鍵詞: 藝術院校? 古詩詞? 教學研究
詩歌承載著人類的文明與智慧,用最簡約的文字演繹最深摯的情感,其文字的精美、音律的和諧、意境的生發都給人以精神上的認同與愉悅。有意味、有情感、有生命的詩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涵養性情,提升人生境界。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高校傳統文化教學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①。詩歌教學作為一種情感教育,一種審美教育,在藝術院校本科教學中顯得更加重要。相比較綜合類院校的古詩詞課程教學,藝術院校的學生感性思維更加活躍,對美有更加獨到的見解;其文化基礎相對較弱,更加重視藝術專業的學習。因此,如何契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設高效的詩詞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在四川美術學院的教學過程中展開了以下探索和實踐。
一、吟誦經典,強化美感與記憶。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音樂傳統的民族。《尚書·堯典》曾言:“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②從《詩經》的採詩官采集民樂到唐朝的聲詩,從宴樂宋詞到元代的戲劇和小令,詩歌與音樂都是緊密聯系的,給人以視聽和精神層面的享受。劉勰曾說:“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于字句。”③葉嘉瑩說:“中國古典詩歌常有比較固定的韻律和節奏,不僅常與音樂相結合,而且中國舊傳統最注重吟誦。”④通過吟誦,我們可以把握一首詩詞的節奏、韻腳、平仄,進而深入意象、意境,做到熟讀成誦,真正將詩歌烙印在學生心中。藝術院校的學生多才多藝,吟誦的學習更加契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提高課程的吸引力。
韻文是有其內在節奏與形式美的。在《蜀道難》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如何吟誦,通過豪放恣肆的吟唱,感悟詩歌的魅力。詩的語音節奏以“頓”(或稱“音步”“音組”)為基本單位。它們往往與詩的語義節奏和情感密相契合。在誦讀過程中,要強調詩歌的節奏。在幫助學生分清音部以后,我又標注出“不”“得”“必”等入聲字,告訴學生吟誦的規則為平長仄短,平高仄低,入聲短處,依韻行腔,如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所言:“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⑤學生了解基本的吟誦規律以后,在吟誦中就會調動思維,高度集中,提高記憶力。關于吟誦的調子,我選擇的是我國臺灣地區王偉勇教授抑揚頓挫的吟誦調。學生跟隨我吟誦幾遍之后,就基本能依調行腔了。由于音樂的借入,情感的淋漓詮釋,平仄和節奏的把握,學生情緒高漲,很輕松地將詩歌熟記在心,并理解了詩人的情感。此時,再介紹李白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順帶將詩人的寫作特色和浪漫主義巧妙地詮釋,豐富了課堂。
在《牡丹亭·驚夢》中,我為學生展示了《皂羅袍》曲牌的唱腔,隨后鑒賞戲曲的曲文,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學們還通過分組展示的形式,排練了《牡丹亭》的話劇,更有學生展示昆曲表演,讓課程有聲有色。
事實證明,吟誦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讓學生記住大量傳世經典,提高閱讀與寫作的能力,陶冶情操,啟迪人生。中華素讀經典創始人陳琴通過吟誦的方式,在小學六年中讓學生記誦了超過十萬字的經典。通過這些經典的積累和傳遞,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氣質,塑造完美的人格,拉近古今之間的文化距離,讓學生在詩詞閬苑中漫步。
二、鼓勵創作,拓展閱讀,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
寫作能夠發散思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激發靈感,開拓創造力。古詩詞看似短小難攻,其創作實則有矩可循。如果能激發并指導學生進行詩詞的寫作,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間接鼓勵學生課后大量記誦古典詩詞,擁有詩人的氣質與情懷。
首先,我讓學生分清平上去入四聲,理解作詩的規律。作詩最初要從最簡單的五絕和七絕學起。我會讓學生吟詠《聲律啟蒙》,形成語感,講述仄起式、平起式,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等情況,講述對仗與意象的使用。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我還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寫作興趣濃厚。如下面這篇學完杜詩后的習作:
登高? ? 蔣文昊
山青水秀鳥語羞,天高云淡風拂柔。
無邊駭浪滔滔下,不盡黃河滾滾流。
萬山溝壑連波起,無限喜樂在峰頭。
丈尺難度絕壁峭,路遙夢短志未愁。
此詩頷聯化用杜甫的《登高》,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首聯與頷聯的意境不是特別融合,但很有視覺沖擊力。詩歌后兩句要表達出一種理想高遠、前途坎坷、難以實現的壯志難酬的情懷。可見詩歌有怡情、養性、修身的功效。
清明
燕過留聲絮更愁,青蔥白露樂融溶。
嫩泥初印人行跡,殘橋又逢影斜從。
風吹曠野紙錢飛,雨濕墓檐淚沾容。
冥冥九泉哭不聞,蕭蕭春雨楊柳瘋。
此詩意象豐富,意境蒼涼高遠,有一定的深度。而且首聯兩句,運用擬人的手法,以樂景襯哀情,更凸顯了清明的無盡哀愁。“嫩泥”兩字生動寫出春暖花開、雨潤地酥的生機畫面,一個“初”字點出孤冢寂寥、久無人至的一種凄涼蕭瑟之感。殘橋偏偏只有影子跟隨,更點出狂野的空寂和心頭的落寞。最后的楊柳瘋更是用物化之筆,將人內心的情感渲染到極致。當然此詩格律還有問題,有待進一步修改。
每學完一課古典詩文,我都會讓學生寫一些心得體會,很多學生就會選擇用詩歌的方式表達真切的感受: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懷蘇軾? ? 黃浩
一代文豪遭誹謗,烏臺詩案被流放。
黃州出游作文章,密州懷妻心猶傷。
此詩描繪出蘇軾的一生,也將東坡的人格魅力含蘊在胸。通過古詩詞的創作教學,學生不僅學會了寫詩填詞,而且提升了文學素養。鑒于川美開設了中國書法與中國畫專業。對于古詩詞創作的學習,有助于提高這些專業學生對詩詞的審美鑒賞與創作能力,在實踐創作過程中,將詩詞創作與書畫創作結合起來,為培養中國當代的書畫大家奠定基礎。
三、比較閱讀,觸類旁通,形成詩歌情感鏈條。
在教學中,通過比較分析論證,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和文學作品情感的把握,擴展學生的思維領域,擴充課堂容量。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會開展比較閱讀與研討。
在品鑒納蘭性德的《飲水詞》時,我從陳奕迅的歌曲《浣溪沙》披文入情,讓學生感知歌曲中的惆悵之情。隨后引出歌詞的作者納蘭性德,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拋出問題,作為“相門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的納蘭,何以竟然成了千古傷心詞人呢?在品詞感情環節,我選取三首詞作,分析其詞作真切自然、哀感頑艷的藝術特色。由此蝶夢三生石澗香的三段情感,穿起納蘭的生平經歷,走進其細膩的情感世界。在拓展延伸環節,我和同學們一起鑒賞了清代第一女詞人賀雙卿的《鳳凰臺上憶吹簫》《摸魚兒·謝鄰女韓西饋食》。在男女詞人詞作的對比中,感知性別差異造成的詞作情感、意境與用詞的差異。在最后的探夢成吟環節,我以自己的作品為例向學生展示了《摸魚子·詠雙卿》《減字木蘭花》等詞作的吟誦調,實現了情感的總結與升華,打造了層層遞進的詩歌情感鏈條,收到了學生的陣陣掌聲。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情感鏈條的學習,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對詩詞及作者有宏觀整體的印象,有利于分類把握詩詞的特點,并學會自己歸納總結,鍛煉邏輯思維與寫作能力,提高審美的品位與感知力。
四、契合藝術專業的特點,引入視覺藝術元素。
視覺藝術作為一種傳達信息的“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基本手段。藝術院校的學生對視覺形象語言有更強的感悟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提供全面而系統的詩詞鑒賞與寫作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感受視覺藝術的能力。
中國詩詞在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以附著于繪畫文本(有部分留存于文本之外)的題跋、序文等副文本的形式出現的。有些詩詞出現于繪畫文本之中,與繪畫文本相映成趣;有些詩詞出現于繪畫文本之外,或者是后世對畫作的一種再闡釋,即題畫詩詞。研究此類詩詞作品,不僅可以從全局的視域解讀中國古代的書畫作品,還可以從詩畫對讀的視角深入理解詩歌之美與畫作之妙。比如,在詠梅詩詞的鑒賞單元,我引入王冕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墨梅圖》上的自題詩,并結合畫境,對詩歌做了闡釋。詩云:“吾家洗研池頭樹,個個華(花)開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詩歌首句點出圖中的墨梅為臨水之梅,使鑒賞者聯想起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的美妙意境。次句設想奇絕,點出花開墨色是受洗硯池水浸潤之故。頸聯與尾聯的設想,更將梅花的清白之氣與作者的人生境界熔鑄而出,與畫作中梅花的淡雅及畫幅留白預示的乾坤之氣結合起來,深化了意境。此時我再點出畫作中沒有添出明月,或許是因為詩人想跳脫出林逋“疏影橫斜”的意境,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實現墨梅的人格化和哲理化。這種鑒賞方式更有助于為藝術院校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及提升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多元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傳統的以教師口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極容易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一潭死水”的課堂現象。以學生為主導,創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打造高效課堂。
首先,要根據教材特點因材施教。李白的詩風飄逸豪放,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其詩歌的韻律、節奏、情感,再加以解釋。當教授杜甫和陸游的作品時,我們要更加側重詩歌結構、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因為江西詩派的詩作注重用典,含蘊深厚,難以理解。教授《長恨歌》等長篇敘事詩時,要側重其故事性,讓學生深入感悟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然后以吟誦的方式幫助學生熟讀能誦,即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詞作的教授過程中,短小的詞作注重語言的品位、畫面的創設、意境的展現。長篇的詞作,不僅要吟誦,更要分析詞作的內部結構,讓學生理解情景之間的關系,方能奏效。我們針對不同的作品,要大膽開拓課堂沃土,方能澆灌出豐收的碩果。
其次,創設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在詩詞的意境中徜徉。文字雖為抽象的書面語言,卻蘊含著無窮的思想情感與生動的畫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描繪畫面,從而體味詩詞的意境之美。屈原的騷體詩文,極富楚地特色,大量引用楚地的方言和物種,加之其年代距今久遠,難以理解。在《湘夫人》的學習過程中,我首先介紹屈原的身世遭際及戰國時期的政治局勢,喚醒學生情感的共鳴。繼而用誦讀的方式,讓學生能流利朗誦。隨后讓學生展開想象,以教室為模型,提問學生湘君送給湘夫人什么禮物表達自己的愛意,他是如何裝扮自己的禮物的。學生的興趣濃厚,效仿湘君裝扮起教室,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神態。隨后我再提升情感,教授學生“香草美人”等藝術手法,將一篇晦澀難懂的古詩形象地展現給學生。
再次,大膽放權,讓學生自主演繹課堂。學習詩詞如果一直以老師為課堂主導,就容易造成學生的依賴倦怠心理,不能創新思考,違背教育的終極目的。我們要大膽放手,讓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從詩詞吟誦、知人論世、內容解析、拓展延伸、詩詞擴寫、角色扮演等方面對詩詞進行賞析,人人上臺。這樣演繹不僅可以調動每一位學生為團隊的榮譽而奮斗,還可以充分發揮每一位成員的長處,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鍛煉學生的膽量與能力與創造力。
古詩歌不僅可以作為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文化素養,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一劑良藥,更可以管中窺豹,反映出當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水平,實現詩教美育。在藝術院校的背景下,我們應從藝術院校的文化背景出發,從藝術專業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出發,探究古典詩詞教學的新模式,讓教育永葆青春。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②冀昀主編.尚書[M].北京:線裝書局,2007:13.
③[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00.
④葉嘉瑩.迦陵文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1.
⑤[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A].中原音韻[M].北京:中華書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