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彬 許倩
摘? ? 要: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活動常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幼兒園教育的基礎內容。本文了解幼兒園活動常規的具體現狀,發現其中問題和原因,對幼兒園活動常規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 活動常規? ? 幼兒園? ? 教育理念
活動常規是指在各種活動中經常使用的規矩。姚本鳳、羅竹君(1999)認為“常規教育就是日常規則的教育”是“對幼兒進行正確執行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具體制度和行為規范的教育”[1]。幼兒園常規教育包括許多方面,本研究的幼兒園常規教育主要指幼兒園活動中的常規教育。不同類型的活動有相同的規則,也有不同的規則,把這些規則整合在一起就形成活動常規。從研究條件出發,本研究中的幼兒園活動主要指按活動類型區分的教學活動、區域活動和戶外活動。
一、幼兒園活動常規教育現狀
1.教師教育理念及方式。
(1)活動常規概念理解:遵守制度,養成習慣。為了了解教師對活動常規概念的理解情況,研究者對兩位教師進行訪談。兩位教師都提到“規定”“規則”等字眼,認為活動常規教育是出現問題時,教師引導幼兒思考解決辦法,從而形成班級的活動常規。
(2)活動常規內容制定:出現問題,給予引導。為了幫助幼兒在活動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會制定一些固定的活動常規內容。活動常規內容能直觀地反映教師的教育目的和教育重點。教師利用幼兒違反活動常規的情況,抓住教育契機,用精準的語言向幼兒拋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最終根據幼兒的回答制定教學活動常規。
(3)活動常規管理方式:示范管理,寬嚴相濟。教師通過表揚表現好的幼兒進行正面示范管理,形成正強化,通過批評違反活動常規的幼兒進行反面示范管理,形成負強化,兩者相結合,從而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4)活動常規實施困難:家長不配合,幼兒差距大。教師教育理念指導著活動常規的實施,但活動常規教育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具體實施過程還需幼兒和家長配合。活動常規實施困難主要在家長方面,尤其是家長不配合,家園合作共育不到位,給活動常規教育造成困難。
2.幼兒表現。
(1)常態表現:①遵守活動常規型。該類型的幼兒基本能遵守教師制定的活動常規,能迅速聽從教師發出的指令和要求進行活動。②理解活動常規型。理解活動常規型是指幼兒了解班級活動常規內容,但自己并不一定完全能按照活動常規的要求做。③違反活動常規型。有些既不關心活動常規內容又自控能力弱的幼兒,經常性地違反活動常規。
(2)違規表現:①完全認同型。幼兒在教師糾正錯誤之后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教師的糾正表示接受,并且在這之后較長時間內不會再出現類似違反活動常規的行為。②部分認同型。幼兒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接受教師的糾正和懲罰,但是持續時間不長,忘性較大,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會出現相同的違反活動常規的行為。③不認同型。他們有的拒絕接受教師的懲罰,以哭鬧的方式和教師對抗,有的假裝接受,但教師離開后馬上恢復原來狀態。
二、幼兒園活動常規教育存在的問題
1.活動常規教育內容不夠細致。
活動常規教育內容分布較均勻,每一項活動都有活動前、中、后的活動常規要求,但這些要求大多停留在表面,沒有具體落實到每一種情況。并且所有活動常規都缺乏違反之后的懲罰措施,幼兒只知道自己需要遵守規則,知道部分規則設定的原因,不知道違反規則以后會發生什么,所以才會出現個別幼兒對活動常規缺乏畏懼,敢于挑戰的現象。
2.活動常規教育方式缺乏系統性。
教師執行活動常規的方式以口頭表述為主,基本表現為活動前的簡單講述,且強調次數較少。語言描述在教育過程中能起到暫時性的作用,但維持時間較短,在活動中后期幼兒的紀律性會減弱,導致活動效果不佳。
3.幼兒個體差異大,社會性發展程度不一。
在分析活動常規教育現狀的幼兒表現時,發現中班幼兒以理解活動常規型為主,在教師糾正和懲罰之后則以部分認同型為主。出現這種表現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決定的,這一階段的幼兒處于語言發展時期,并且對事物充滿好奇,班級氛圍較活躍,難以控制。
4.家長不配合,對活動常規教育不重視。
根據研究者對教師的訪談,經常違反活動常規的幼兒中,大多數家長都對其過于寵溺,對幼兒的錯誤行為采取放任態度。此外,部分家長還對教師的教育方式不以為意,反而認為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沒錯,給教師的教育管理帶來阻礙。
三、對幼兒園活動常規教育的建議
1.規范活動常規教育內容,將活動常規教育落到實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應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了解基本行為規則或其他游戲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習自覺遵守規則[2]。活動常規教育內容是活動常規教育的重要支撐,因此教師要做到言行一致,該有的活動環節必須完成,嚴格控制好活動時間與階段。例如活動前的準備環節需制定具體內容并實施,區域活動的分享環節不可忽視等。同時,增強活動常規教育細則的針對性,提前預設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適時地靈活運用。
2.優化活動常規管理方式,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
在語言表達上,教師要做到干凈利落且有條理,盡量使用幼兒容易聽懂的話語,發號施令時要清楚地告訴幼兒要干什么、有幾件事情要做,幼兒的配合度才能提高。此外,魏洪鑫、丁海東(2011)指出“應幫助幼兒做到言行一致,內化規則,并創設有吸引力的環境”[3],教師可以在布置環境時選用幼兒看得懂的圖畫表達規則,通過環境創設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告訴幼兒活動常規內容,強化幼兒內心的規則意識。在活動銜接環節,可以適當給予幼兒“留白”的時間,消除幼兒在高控狀態下的緊張情緒,使幼兒有機會自由地進行同伴交流;教師要把幼兒作為社會人培養,將社會規則運用到幼兒園中,讓幼兒適應正常的社會環境。
3.普及活動常規教育知識,提高家園合作質量。
活動常規教育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一個教育方面,一些家長最關心的往往是孩子在幼兒園中學到了什么,或過得開不開心,有沒有和別的孩子打架等。其實活動常規教育是保證幼兒在園安全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幼兒交往技能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家長會、布置親子任務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讓家長理解自己的教育理念,進而與教師合作,共同促進幼兒成長與發展。
4.穩定教師崗位配備,盡量減少教師調動。
開展活動常規教育需要班級教師相互配合,其中包括保育老師。教師固定,教育理念、教育方向就容易統一。三位教師互相配合、以身作則,對自己有所克制,讓孩子不說話時自己也不能說話,活動常規教育就容易開展,幼兒的活動常規就容易形成。幼兒園在教師配備上應盡量做到三位教師完整地帶完一屆幼兒再進行調動。
參考文獻:
[1]姚本鳳,樊竹均.在幼兒一日生活中進行常規教育淺探[J].學前教育研究,1999,75(3):52-53.
[2]朱佳佳.對幼兒知識學習的思考[J].兒童發展研究,2018,51(3):34-40.
[3]魏洪鑫,丁海東.幼兒在園一日活動中違反規則的體驗與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11(1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