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



摘? ? 要: 人民版必修三“《抱樸子·仙藥》中說到的‘火藥”插圖其實出自北宋的軍事學著作《武經總要》。本文從論證插圖的出處、介紹《武經總要》的相關情況和誤選插圖的活用三方面進行闡釋。
關鍵詞: 《抱樸子·仙藥》? ? 火藥? ? 《武經總要》
宋朝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有言:“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以圖證史是進行歷史研究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法之一。
人民版必修三在談及火藥的發明和使用時,寫道“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仙藥》中已經提到‘火藥”,左側配有“《抱樸子·仙藥》中說到的火藥”(圖1)。教材編著者選用它,并配了文字加以說明,很明顯是想證明早在東晉時期葛洪的《抱樸子·仙藥》中就已經提到了火藥。筆者仔細查看插圖,發現插圖存在問題。
一、插圖的出處
筆者近日偶讀《武經總要》,發現這幅插圖不是出自《抱樸子·仙藥》,而是出自宋朝的《武經總要》。
教材插圖左側文字部分正是《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引火球、蒺藜火藥、毒藥煙球等軍事火器的三種火藥配方,現將內容陳列如下:
“右引火球,以紙為球,內實磚石屑,可重三五斤。熬黃蠟、瀝青、炭末為泥,周涂其物,貫以麻繩。凡將放火球,只先放此球,以準遠近。蒺藜火球,以三枝六首鐵刃,以火藥團之,中貫麻繩,長一丈二尺。外以紙并雜藥傅之,又施鐵蒺藜八枚,各有逆須。放時,燒鐵錐烙透,令焰出。火藥法:用硫黃一斤四兩,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兩,瀝青二兩半,干漆二兩半,搗為末;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剪碎,用桐油、小油各二兩半,蠟二兩半,熔汁和之。外傅用紙十二兩半,麻一十兩,黃丹一兩一分,炭末半斤,以瀝青二兩半,黃蠟二兩半,熔汁和合,周涂之。鐵嘴火鷂,木身鐵嘴,束桿草為尾,入火藥于尾內。竹火鷂,編竹為疏眼籠,腹大口狹,形微修長。外糊紙數重,刷令黃色。入火藥一斤,在內加小卵石,使其勢重。束桿草三五斤為尾。二物與球同,若賊來攻城,皆以炮放之,燔賊積聚及驚隊兵。”②將《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的第634頁和第635頁結合起來,即是課本的插圖。可見教材選用的插圖并不能證明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仙藥》中已經提到了火藥,但能證明宋朝的《武經總要》介紹了火藥。為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建議將插圖下面配的文字修改成“《武經總要》中說到的‘火藥”。
二、《武經總要》的相關情況
《武經總要》一書并未引起教師們的足夠重視,人民版必修三在講指南針時也提到過《武經總要》這本書,“北宋軍事學著作《武經總要》中提到一種指南魚。這種指南魚用薄鐵葉裁成,用地磁場磁化法使它帶有磁性,然后讓指南魚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⑤。《武經總要》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大型官修軍事百科全書,由宋仁宗親自下令編修、時任天章閣待制的曾公亮和工部尚書的丁度主持編修。《宋史》記載“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⑥,為人“方厚莊重,沈深周密”⑦,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又熟悉典章制度,仕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深得皇帝信任,以至于他在元封元年去世時,“帝臨哭,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謚曰宣靖,配享英宗廟庭”⑧。丁度“強力學問”⑨,關注軍備,所以后來“奉詔領諸儒集《武經總要》四十卷”⑩。
宋仁宗為什么要下令編修一本軍事著作呢?公元1038年,宋夏之戰拉開序幕,北宋在抵御西夏的戰爭中大多失利。從1040年到1042年,西夏對北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宋軍慘敗,震驚宋王朝,社會危機隨之加深。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大臣要求改革弊政,士大夫開始在朝廷之上多談兵事。為了解古今軍事成果,加強宋朝軍事戰斗力,政府決定編修一本軍事學著作,這個目的可在宋仁宗為《武經總要》作的序中看出:“昨藩臣阻命,王師出戎,深惟帥領之重,恐鮮古今之學,命天章閣待制曾公亮等同加編定,慮泛覽之難究,欲宏綱之畢舉。至若本朝戡亂、邊防、御侮、計謀、方略,咸用概舉。”《武經總要·前集》第一卷便是“選將”,可見對軍事將領地位的重視,也能印證宋仁宗的“深惟率領之重”。
從書名看,“武經”,是朝廷認可的兵學經典,“總”,全面,“要”,精煉,說明該書萃取了古代兵學的要領精華,上自周代,下至北宋慶歷年間。《武經總要》共四十卷,前集和后集各二十卷,前二十卷主要是軍事訓練、軍事設備、軍事情報傳遞、安營扎寨、排兵布陣等。后集二十卷主要是戰例,是實戰型的軍事技術。所以《武經總要》是一本集理論指導和戰爭實踐于一體的軍事學著作。本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圖文并茂,比如在介紹引火球、蒺藜火球、教騎兵、排兵布陣和方營等時,均配了圖片,改變了以往軍事學著作語言晦澀難懂又無配圖的局面,大大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
三、插圖的活用
筆者利用插圖整合了一道題目:
材料一:唐代,人們在煉丹制藥時偶然發明了火藥。最早關于煉制火藥方法的記載見于唐初孫思邈著的《丹經》,稱作硫磺伏火法。? ?——岳麓版必修三
材料二: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時發明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最早的火藥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 ? ? ? ? ? ? ?——人教版必修三
材料三: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仙藥》中已經提到“火藥”。——人民版必修三
材料四:唐初孫思邈在研究煉丹術的過程中,還對火藥的發明做出了一定貢獻。他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書中,敘述了把硫磺、硝石和皂角放在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這個方子實際上就是早期的火藥配方。——朱紹侯 主編《中國古代史》
(1)上述材料關于最早煉制火藥方法的記載的說法有哪些?
(2)插圖是否和《武經總要》一致?能證明教材“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仙藥》中已經提到‘火藥”嗎?請說明理由?
筆者在此并不是要質疑教材編著者的能力,也不是故意引導學生推翻現有教材的結論,只是認為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之下,教師不是單純地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希望能用這幅錯選的插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論從史出的能力。
注釋:
①圖1出自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三·第三冊.人民出版社,2009:28.
②[宋]曾公亮,編.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635.
③圖2出自[宋]曾公亮編.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635.
④圖3出自[宋]曾公亮編.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634.
⑤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三·第三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
⑥-⑩[元]脫脫.宋史·曾公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232,10234,10233,9761,9764.
圖4出自[宋]曾公亮編.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633.
圖5出自[宋]曾公亮編.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75.
圖6出自《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