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成果,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它浸淫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階段目標”中更加明確了“誦讀、背誦優秀古詩文,小學階段不少于160篇(段)。”讓古詩文初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樂趣,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創造出獨特深遠、優美的意境,語言精練含蓄,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倍受人們的喜愛。無數燦若繁星的古詩作品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畫卷與精神風貌,千百年來,它滋養了無數代的中國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小學古詩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詩題、詩眼——領詩意
我認為古詩教學離不開對詩意的理解。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1.抓詩題
杜甫寫的《春夜喜雨》,教學時,引導學生從題目出發,可見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幅在春天的夜晚,一場及時的春雨降臨大地,使得萬物復蘇、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后再結合詩題細讀全詩,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把握住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就能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突出要點,使這一教學環節成為亮點。
2.抓詩眼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其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教學時,我重點抓住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體會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獨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獨”字和“異”字里面,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在教學《泊船瓜洲》這一首古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一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的寫出來了。
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展現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創新的過程,從而落實“三維”目標。
二、結合古詩意境教學——領詩情
語文教學是情感教育,詩人生活的年代、歷史背景,以及自身的文化素養,思想素養與現在的小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有天壤之別,在古詩教學時老師需要講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境遇,這對學生感知詩意必不可少。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這樣,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展空間思維力,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這時的教學,我主要是通過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把學生引入到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世界中,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演一演等方法來表現古詩中的人物、故事、情節,來實現從而也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指導誦讀、吟詠——與詩共鳴
自古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只有在讀中體會古詩的情感表達,才能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達到對古詩的認知與審美效果。誦讀是對美的感知過程,情感升華的基礎,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誦讀古詩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多種形式的誦讀,以讀帶解,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與詩共鳴的效果。
在開始誦讀的時候,先讓學生懂得誦讀的基本規律:平長仄短入聲促、尾韻拖長(入聲字除外)。
讓學生多讀,準確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拖長這首詩的韻,感受作者全身心期盼春天到來的這份暗喜,圈畫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想象詩句描繪的意境。邊讀邊體會,讀出詩文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之美。好詩不厭百回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情畫意。
誦讀把握節奏后進行吟詠,這是升華的階段。根據徐建順老師的吟詠規則“一本九法”進行教學:聲韻涵義為本,入短韻長、虛實重長、平長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義行調、模進對稱、腔音唱法、文讀語音為法。
四、注重學以致用
古詩的表達往往是言近而旨遠,景近而情深。不論是寫人、敘事、寫景或狀物的詩,也不論是抒情和敘事的詩,無一不是社會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詩文思想感情升華的結局。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對古詩的教學,啟發學生自己去創作詩歌,開展佳詞絕句欣賞或讀書筆記等形式的教學活動。老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詩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學的古詩真正運用到今后的寫作上,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古詩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想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教師就要善于導其入情境,感知作者所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合。“學古詩、吟古詩、用古詩”,小學古詩的教學的基本要求,在精講細練的基礎上,適當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并且重視誦讀。這樣富有詩意的課堂,才能真正讓學生領略到古詩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