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興剛 李云龍
一、中小學“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室”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山東省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教學、科研、校務管理、學生學習、校園生活、社會服務等方面全面且深度應用和融合,構建現實校園與網絡空間環境一體化和良性互動的校園信息化環境,開展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創新,探索泛在教育與泛在學習,推動普通高校信息化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的跨越。建設5所國內一流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創新示范高校,10所國內有特色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創新示范高校,20所智慧校園專項建設與應用創新示范學校。
“智慧校園”建設工程,符合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山東省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要求,它是構建智慧型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社會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能夠實現教學模式和學校管理模式的變革、實現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整體躍升,對推進智慧教育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室建設研究
1.“智慧校園”智能化的環境建設
“智慧校園”網絡基礎環境建設,在學校現有硬件設備和應用軟件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完善和升級,配置網關設備、網絡交換機、無線路由A P轉發器、服務器、數據存儲等硬件設備,實現校園信息服務無線和有線的無縫結合、無線網絡全覆蓋、信息互通和數據共享;智慧教室硬件和軟件環境建設,每間智慧教室配備交互L E D平板電視電腦一體機、電子書包、智能網絡中央控制系統平臺、智能全自動高清錄播系統等硬件系統,配置一套支持師生互動教學與反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協作學習和移動學習的智慧型教學支持系統;配備基于物聯網的軟硬件設備,建設校園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統、校園安防監控系統和校園智能管理系統等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校園”系統管理平臺,能提供及時、準確、高效的校園信息化服務;依托云計算和虛擬化等信息技術打造教育云平臺,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網絡和資源環境的支撐,為學校實現“教學教研數字化”、“教學管理數字化”、“學生學習數字化”、“校園綜合管理數字化”和“與社會溝通智能化”提供智能化服務。
2.制定“智慧校園”建設標準
根據“智慧校園”建設的總體要求,濰坊市啟動智慧型教育體系的研究,并以中小學“智慧校園”的建設為切入點,組織樣板學校開展實驗研究,探索依托新技術,構建素質教育生態體系的新模式,在校園環境、學校管理、教師隊伍、教學系統、教學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效利用新技術,促進教育創新,根據實驗結果研究制定出《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標準》。為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全面推進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提供參考依據,發揮其引領和示范作用。
三、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室應用研究
1.在學校綜合管理中的應用模式探索
在完善和構建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校園環境、智慧教室、校園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統、校園智能監控系統等硬件環境的基礎上,把學校綜合管理、教育預測輔助決策、教與學的綜合評價、資源管理、財務與裝備管理、家校互聯、數字圖書館等多個獨立的系統平臺,利用統一的基礎數據庫通過數據流完成相互關聯的數據調用,融合成一個基于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支撐的“智慧校園”綜合管理系統平臺。
2.在教學教研中的應用模式探索
構建新型的智慧教育生態體系新模式,大力開展面向學生、基于網絡環境的教育模式研究和教學改革實驗,積極倡導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總結推廣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推進基于網絡的學生學業評價方式改革,通過優化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改變現有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構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環境,充分應用智慧型的教學支持環境和數字化教學工具開展教學實踐和教研活動,探索和總結信息化教學、
3.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模式探索
利用基于物聯網的校園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統和校園安防監控系統,通過融合物聯網與3G技術的學生智慧卡和“智慧校園”綜合管理平臺,在學生的考勤管理、收費管理、消費管理、宿舍管理、家校互動、場室管理、圖書管理、考試監控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實現智能化管理。智慧卡能夠集上網身份認證卡、門禁卡、飯卡、借書證、錢包等用途于一身,學生憑智慧卡就可以進電腦室上網、進校出校考勤、食堂就餐、圖書館借書、校內消費結算,以及宿舍、實驗室的身份識別等。通過校園安防監控系統,可以在學校各類考試、校園安全方面進行實時監控,管理者點擊鼠標,就可通過“智慧校園”綜合管理平臺把重要信息及時發送到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手機上,讓家長和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和家校之間的交流。從而實現師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依托“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室”建構創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體系,是社會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而學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建設“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室”,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能有效破解制約教育發展的難題,并在校園環境、學校管理、教師隊伍、教學系統、教學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促進教育創新,更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