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中花
昨天從微信上看到了“鐘山說事”中關于高考的視頻——高考天問。我被鐘山大膽的言論震驚了:在中國官本位的背景下,竟然還有這么個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的人,能夠這樣字字見血的來談論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
在視頻中,鐘山羅列了我國歷年來發生在高考中的事,并以一種極其憤慨的語氣提出了問題:這個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年年有的高考,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是的,這樣一個年年有的高考有那么重要嗎?重要到學生、家長、老師以及全社會都如臨大敵,為了一個高考不惜動用大批人力物力和精力?
如果說在過去,人們寒窗苦讀是為了光宗耀祖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話,那么現在在全國擴招,只要有錢就有大學讀,讀出來后依然面對失業的無奈現狀,我們是為了什么而如此看重這樣一場并不能給考生帶來任何好處的考試呢?
面對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我想到了我們目前所謂的“素質教育”。在教育界還沒有提出“素質教育”這個話題時,我想我還是明白什么是“素質教育”的,但是現在,在進入教育界十四年之后,我越來越不明白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所謂“素質教育”是什么。
我曾懷著滿腔的熱情閱讀《哈利波特》,從那部描述精彩的著作中探究西方的教育;我曾認真地研讀孔子的經歷,知道了孔子教育的成功之處在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也曾不斷地將我國二三十年前或更久遠之前的教育和現在進行對比,得到的卻是一個讓我傷心的結論——目前的所謂素質教育,遠遠落后于當初的非素質教育。
如果說,我們的國情不同于西方國家,不能照搬他們的教育模式的話,那么是不是可以尋找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路,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一個腳印一個坑的走下去?
記得上個月,我在一個小學三年級孩子的推薦下,閱讀了一本日本作家寫的作品——《窗邊的小豆豆》。在那本書中,我發現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是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的。那個時候,日本人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和我國八十年代極其相似。然后,就開始有一些從事教育的工作者,自發到西方國家去學習,回國后再結合本國的國情,以自籌資金的方式辦起了實驗學校,專門接收那些讓所有老師都頭疼的所謂差生,以一種極其人道,完全尊重學生個體能力發展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在那個學校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老師們只提出課題,定下完成的時間,卻不進行解說,所有問題的解決完全靠學生自己。他們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完成當天的學習,老師則不會加以干涉。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每一個對生活都充滿了好奇,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在面對問題時,也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自己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想著找人來幫忙。
我想,這才是素質教育吧。因為它教給了學生需要的、想要的東西,它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了獨立的個體。
我們每天都在說 “素質教育”,可素質教育是什么?到現在為止,國內并沒有一個讓我們可以學習的模板。我們目前所做的,是日甚一日的應試教育。雖然都知道一味的應試對學生只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是,不應試行嗎?家長能不以學生成績的高低論教師的能力嗎?學校能不以學生的成績來評定教師的業績嗎?不能。既然不能,那么,就只有應試。你考什么,我便教給學生什么。同樣類型的題,就教給他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總之,所有的一切行為,皆為考試,皆為分數。所以,清醒著的你告訴我,這樣的教育,除了教出一個個考試機器,還能教出什么?
先哲們一再的告誡我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如果照著目前的形式去發展,還有何“智”可言?還有何“強”可言?君不見,現在的孩子除了上學就是上輔導班?家長們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會因為少上了一節課,少學了一分鐘而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得好,他們做牛做馬,事事躬親。他們怕孩子因為洗一件衣服拖一次地板而耽誤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學習成績會不會真的如他父母所愿我不知道,但長大后自私自利,受不得委屈是一定的。一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能力未必有多少卻又受不得一丁點兒委屈的人,能夠有多大的成就那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面對這樣的尷尬,我不禁捫心自問:既不能給學生帶來更美好的未來,又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那么我們每天所做的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在這表面是素質教育,實則是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教給學生什么,我們又能教給學生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這歸根到底不是教育理念的問題,而是國民觀念的問題。只要這種觀念一天不改變,那么無論推行什么樣的教育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不管如何開的頭,末了一定還得回到起點。最終都會變成“四不象”。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是觀念,又怎么能輕易改變?這話說得沒錯。對于一個在我們頭腦之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想要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那是不可能的。既不能輕易轉變,那就只有在點滴之中滲透。比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淡化分數的作用。將受教育當成是生活的必須而不是為了上大學或成為什么。雖然可能會發生這樣那樣不可預知的危險,但也應當盡可能的在校內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比如成立各種社團,或由學生自發組成興趣小組,來開展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也可以結合本校特點開設一些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如黎族地區的學校可以開設竹桿舞、黎錦、黎染等課程,請當地有這樣技術的前輩來教授。這樣,既可以保持我們傳統的東西不丟失,又可以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技能。相信這樣的課程學生一定是樂意來學習的。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余多參與一些公益活動,以此增加課本所不能教給學生的其他知識和能力,切不可因為蛇的緣故就不允許繩子的存在。
我們應當教給學生更實在更有用的東西。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就是學生個體所需要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需要,我們只有針對他們的需要,因需而教,才能被學生所接受。
所以,就讓我們在這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本著教育的初衷和堅持,教給學生做人的根本與責任,教給他們在社會上立足的品質與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藍天下發揮獨屬于自己的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