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美 賴蕓芳 盧慧玲 吳登洋 陳新華 黃世蘭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調查對象為贛州師專中文、數學各系各級學生621人(體育系除外)。男生48人,女生573人,各占7.73%、92.27%,與我校男女生比例大致相符。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查閱大量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充分的分析與總結。同時,通過互聯網查閱查閱相關資料。
2.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在查閱文獻資料和遵循有關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了調查問卷。
3.數理統計法
運用問卷星自帶的分析工具對調查數據進行單模塊、部分模塊交叉分析,以了解師范生的健康素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4.觀察談話法
為了更真實地反映我校師范生健康素養現狀,筆者有意加強了對學生的觀察,并利用課余時間與部分學生就飲食、睡眠、運動等話題進行談話。
二、結果與分析
(一)健康理念、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等各模塊基本情況
從健康理念模塊的數據來看,61.51%表示十分認同健康是自己是事,需要自己主動去把握;大部分師范生認為養生越早越好,只有3.86%覺得自己還年輕,就開始養生非常奇怪。
數據意味著我校大半多學生具備基本的健康理念并愿意主動學習獲取更多的健康知識。
也應注意到還有相當一部分師范生健康理念淡薄,8.21%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健康養生這個問題,32.85%雖有點認同健康是自己的事,卻又認為生病也是無能為力的事,59.58%師范生免疫力偏低,9.18%免疫力非常低。
從飲食來看,42.19%表示喜歡辛辣食物,27.38%偏好肉食,31.88%表示能夠堅持每餐吃到六七分飽,而大部分同學面對美食會忍不住多吃,甚至吃到撐,反映出可能存在飲食不節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有57%會選擇性地吃或不吃早餐,甚至有8.05%經常不吃早餐。數據可知,只有少部分師范生養成了益于身體健康的飲食習慣,大部分師范生存在飲食習慣不良的問題。
從起居來看,大部分師范生的起居習慣良好,同時仍有部分師范生起居不規律,有晚睡熬夜的習慣,特別是大部分都偏向于睡前玩手機。
從情志來看,52.98%對自己的身材感到不太滿意,只有9.18%表示非常滿意,可能跟當今社會片面宣傳追求骨感魔鬼身材觀念的誤導有關。有26.23%表示自己比較自卑,11.27%表示自己心情經常處于煩躁糟糕中。可知,部分師范生的自我評價較高,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中等,甚至偏低,反映出他們自我價值感偏低或自我效能感不高。
從運動來看,只有5.48%能夠做到經常運動,42.83%表示自己不運動(學校規定晨跑除外),12.08%明確表示自己不喜歡運動。據筆者觀察我校大部分學生有久坐不動的習慣,很多同學甚至一上午4節課下來都坐著(課間趴在桌上睡覺),遠高于全國72.9%的比例。可知,少部分師范生愿意并堅持運動,大部分同學或因學習或其他原因不進行運動,甚至有部分同學從心理排斥、反感運動。
(二)健康理念模塊與其他模塊交叉分析
當師范生懷有“我的健康我做主”理念時,會傾向于十分認同健康是需要自己把握的,反之亦然,相應的也會影響自身免疫力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同時,通過交叉分析發現,健康理念不僅會影響對自身健康的把握程度,與健康行為即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等存在正相關關系。
就吃不吃早餐來看,十分認同及有點認同健康是自己的事的師范生經常不吃早餐的比例低于不知道或十分不認同的同學,說明健康理念會影響飲食行為。大部分師范生存在偶爾不吃早餐即飲食不規律的習慣。
中醫健康養生提倡睡子午覺,對比十分認同與不知道健康是否是自己的事的數據,發現具備一定健康理念的師范生堅持午休的比例(48.95%)遠高于不具備的同學。同時,是否具備健康理念也與睡眠規律與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健康理念與持有者的情緒狀態也呈正相關關系。有8.38%認同健康是自己的事的師范生情緒更加平和穩定,而不知道或不認同的師范生情緒經常處于煩躁糟糕的比例(28.57%)遠高于認同的。同時,健康理念與一個人的自信心也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大致而言,越缺乏健康理念的師范生越傾向于低自尊,對自我評價越低。
同時,健康理念的具備程度也會影響師范生主動參加運動的意愿與頻次,越具備健康理念越愿意經常參加運動,反之亦然。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結合健康理念、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等模塊數據,發現師范生的健康素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可喜的是多數(67.49%)贛州師專學生具備一定的健康理念,認同健康是需要自己努力把握的,同時仍有不少同學缺乏科學的健康理念,而且,即使有不少學生具備一定的健康理念,對健康知識有所了解,也沒有很好地使之轉化為自覺的健康行為,提示師范生的知識理念與行為之間存在差距,具備的知識理念不一定都能轉化成健康生活方式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具體說來,我校大部分學生存在飲食不規律、晚睡熬夜、自我評價及滿意度偏低、久坐不動運動不足等不健康行為的問題。
(二)建議
1.加強健康理念的教育與引導
神經語言學認為人的底層信念決定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決定結果的好壞。因此,我校師范生健康素養水平不高(結果),歸根結底是健康理念及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底層信念)的缺乏。面對我校學生的健康素養現狀,必須加強健康理念的教育與引導。
2.引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有人說“健康=好習慣+時間;疾病=壞習慣+時間”“健康在生活里,不在醫院里”。從上文可知,即使具備一定的健康理念,也未必能夠很好地轉化為健康的行為方式,所以歸根結底健康素養水平的提高需要落實到個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為重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家庭環境、社會氛圍、學校教育、同學影響等,當然最重要的是跟正確的健康理念及知行合一的踐行有關。
飲食上,要引導學生“多菜少肉七分飽”,三餐定時,一定要吃早餐,不吃夜宵。
起居上,要引導學生睡子午覺,不要熬夜,睡前少用電子產品如手機,起居有常,盡量做到早睡早起,建立科學、合理的作息。
情志上,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到自己的獨一無二與價值,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過分自卑,做到不卑不亢,對現狀對自己充滿感恩,對未來充滿信心。加強自身情緒管理的能力,正確認識情緒。
運動上,要引導學生主動運動,避免久坐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