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在新的形勢下,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情境化的探討,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落實思品課的教育目標。
一、情境化教學是適應新課改的客觀要求
1.是適應德育理念創新的需要
思品教育主要在于體驗和實踐,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內化。當代德育的重點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強調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的德育學習,引導學生自己認識、體驗、踐行。情境化教學通過開展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創設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間、選擇的權利、鍛煉的機會留給學生,通過他們的直接體驗,升華為新知識、情感和能力;在情境中,學生有了實踐道德知識的機會。通過踐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識,陶冶情感,還有利于發展能力,提高覺悟。
2.是適應教材改革的需要
根據課程標準,新教材按照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國情四方面的學習內容有機整合為統一的整體。新教材內容呈現方法更加新穎、活潑,主要采用問題(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體驗(基于情境)等形式。新教材中各種情境設計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學生能在各種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選取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因此,教學中,我們不能把這些情境當做一種“點綴品”,當做活躍氣氛的一種手段,而是充分利用這些情境使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得到體驗,在體驗中明理,通過明理達到踐行。
二、情境化教學創設的常見形式
1.語言文字
即把情境材料以簡明扼要、真實準確的文字表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對文字材料的閱讀、分析,領略材料所蘊含的課本知識,鍛煉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自身思想覺悟的升華。
2.圖表形式
利用情境材料以圖形、表格、坐標系等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對有關數字或橫或縱的比較,分析某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從而加深對這一現象之間的聯系與本質的理解。
3.漫畫
將情境材料以生動直觀、詼諧有趣、意味深長的畫面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對漫畫中的人、物、提示語的評析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寓意)以及漫畫所提醒人們應注意的經驗或教訓。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在幽默中得以增強。
4.實物形式
以直觀形象的實物為中心,創設必要的背景,以構成一個整體,展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使學生感物生趣,觸景生情,產生聯想,自覺把實物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
5.節目表演
情境材料通過以小品、話劇等大家喜聞樂見的節目表演,讓學生親臨其境,體驗“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的樂趣,對于開發學生智力,檢驗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接受程度,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及創造能力,培養他們樂學、善研的習慣,意義重大。
6.多媒體視頻、材料視頻
多媒體視頻材料視頻,是將聲音、圖像結合一體的多媒體資源。通過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視頻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三、情境創設的基本要求
1.做到四個“具有”
情境材料要富有新意,具有吸引力;要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要幽默風趣,具有想像力;要滲透德育因素,具有感召力。
2.做到五個貼近
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貼近日常生活實際,貼近社會生活實際, 貼近熱點問題,貼近時代主題。
3.教師巧妙運用
首先,情境材料的問題設計,要緊扣情境,注意照應基礎知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一定的思考價值,便于揭示本質。其次,有效結合情境與知識,教師應做到收放自如,靈活駕馭課堂,不能嘩眾取寵,防止本末倒置。
四、情境化教學的基本方式
1.創設情境──導入
導入新課中,可以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的情景或來一段充滿激情的講演,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也可以提出學生感興趣而又一下子難以解決的問題,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引發思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還可以從新舊課的聯系入手,從復習舊課中,過渡到新課,為學生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合作探究──體驗
這是情境化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情境,采用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創設情境等形式,使課堂成為學生體驗生活的實踐場、探究知識的實驗室,使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溝通中,在切身的體驗探究中,掌握知識、陶冶情感、發展能力、提高覺悟,實現“內容情境化,情境內容化”。
3.小結梳理──明理
“明理”環節緊承“體驗”環節,在教學中相互融合、互相推進。文本的觀點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可以提升學生的體驗,幫學生建構知識、形成觀念、提高行為動機。
4.遷移拓展──踐行
“踐行”環節要進一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創設問題情景,抑或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給予學生再次體驗的機會,使學生學習的道德知識、情感真正內化,上升為道德行為。
五、對情境化教學模式的一些思考
1.學會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解讀、分析、整合、駕馭教材的能力,根據教學需要合理、有效地選擇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又要創造性的超越教材。設計問題要盡量觸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體驗、引導學生學習;對教材中情境要精選巧用,選準切入點,靈活處理這些情境,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把情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情境時間和機會,由學生自己去體驗、思索、探討,尋找正確的答案。教師甘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對話者、合作者、促進者,對教學情境的精心選擇、對學生疑惑的指導,使獲得成功的激勵和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在教學中更應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創建民主的氛圍和平等的師生關系,參與到學生的情境中去,親切地與學生交流、探討、溝通。“親其師,信其道”,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幫助他們提高道德判斷、道德選擇、道德踐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