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文
內容摘要:寫作教學要找到有效教學途徑,筆者認為,突出“主體性” 是寫作教學繞不開的關鍵所在。那么,寫作的“主體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文學創作具有強烈的主體性,文學的主體性包括作為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作為創作主體的作家和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和批評家。同理,中學生作文也包括對象主體——文章;創作主體——中學生;接受主體——讀者(中學生)和閱卷老師。寫作教學中應關注“三主體”: 1、“作者”主體性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上。2、“文章”主體性體現在寫作知識教學上。3、“讀者”主體性體現在真誠交流、完美表達和精神溝通。
關鍵詞:主體性、學生主體、文章主體、讀者主體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關鍵所在,如果說這一理念應該指導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那么作文教學也不應該例外。以往,談到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閱讀教學課堂,教師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寫作教學同樣需要發揮學生主體性,并且,寫作本身具有極強的主體性,這決定寫作教學更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順應寫作的規律。
一、關于寫作“主體”的認識
寫作教學要找到有效教學途徑,筆者認為,突出“主體性” 是寫作教學繞不開的關鍵所在。那么,寫作的“主體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最近,讀到一篇關于寫作教學理論研究的論文,該文章對寫作教學理論進行了比較系統的闡述,指出寫作教學理論發展經歷了三種范式轉換:從“文章寫作”到“過程寫作”,再到當今醞釀著的“交際語境寫作”。①在文章中,作者總結三種范式的本質:“如果說文章寫作主要關注寫成的文章‘是什么樣子的;過程寫作主要關注這樣的文章‘怎么寫出來的;而交際寫作則重點關注這篇文章‘為何寫‘為誰寫‘寫了有什么作用等更深層次的問題。”②文章認為:“交際語境寫作是我國寫作教學發展的方向”。 ③對于作者的觀點我不敢茍同,但從這篇文章中,我獲得了這樣的確切信息,即:寫作的“主體性”不僅僅體現在“文章”和“作者”上,還體現在“讀者”上。語文課程標注對寫作是這樣定義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由這個定義可知,寫作的目的是“表達”和“交流”,“表達”的主體是作者,而“交流”的主體則是作者和讀者,那么,交流的載體當然是文章了,所以“文章”也是寫作的一個主體。既然寫作的“主體性”體現在三方面,那么認為“交際語境寫作是我國寫作教學發展的方向”我就有質疑:關注交際語境(“讀者”)的同時,可否忽略“文章”和“作者”這兩個主體?這種提法看似進步,但如果從寫作“主體性”角度來看,貌似是從一個關注點走向了另一個關注點,沒有全面把握寫作的本質。存在即合理,既然存在“文章寫作”、“過程寫作”兩種范式,那么就說明這兩種寫作范式有其合理性,由這兩種寫作范式到“交際語境寫作”范式,作者所謂的“進步”,筆者認為只不過是從一個片面走向另一個片面罷了。
作文是文學的雛形,文學創作具有強烈的主體性,文學的主體性包括作為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作為創作主體的作家和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和批評家。④同理,中學生作文也包括對象主體——文章;創作主體——中學生;接受主體——讀者(中學生)和閱卷老師。
二、寫作教學中應關注“三主體”
1.“作者”主體性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上
交際語境寫作提出“為讀者而寫”④的觀點,筆者認為,所謂“為讀者而寫”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寫作的本質,寫作如果過分關注讀者的閱讀需求,就會流于媚俗。寫作首先是作者表達的需要,其次才是交流。寫作首先是把“我”的觀點、感受寫出來,然后才被讀者閱讀,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于心有戚戚焉,于是喜歡上這文章、這作者。再好的文章也會有不愛的讀者,因為這個讀者不喜歡你的風格,不贊同你的觀點。這喜歡和不喜歡產生在寫之后,而不應該是寫之前。即使產生在寫之前(即“為讀者而寫”,讓讀者喜歡),也同樣會產生喜歡和不喜歡的結果,因為你迎合了這部分讀者的口味,就會破壞了另一部分讀者的口味,同時,迎合的結果是失去自我。因此,寫作教學首先要尊重學生主體,鼓勵學生寫真話,抒真情。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具體建議是:“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表達真情實感,而不是抄襲、套作、仿寫作文,也不是以教師的觀點代替學生的觀點。曾經輔導過城里的一名初三學生作文,她在寫旅游給媽媽買回一樣紀念品時糾結起來,本來她買的是一雙銀筷子,可她說不行,不能寫銀筷子,老師會認為太俗氣,還是寫銀鐲子吧,也不行,銀鐲子也不高雅,想來想去想不出合適的東西能討老師歡心。從學生的艱難抉擇中,我看到了一位語文老師作文教學的錯誤觀念。這是典型的以教師情感代替學生情感的例子。學生的作文學生有權寫真實生活,給媽媽買一雙銀筷子不好嗎?多體貼的女兒呀!為何非要買符合教師審美的高雅之物?這樣的作文教學失去了學生主體性,使學生覺得寫作文是件很難的事,慢慢失去對寫作的興趣;同時把學生帶入寫作的誤區——編造,這樣的作文教學后果可想而知。
我認為,寫作教學應該鼓勵學生的作文百花齊放,各具姿態,反對以教師的思想情感代替學生的思想情感。懂得寫作本質的教師是不會用一己之見局限學生的寫作,恰恰有很多老師不懂寫作的本質,常常用自己喜歡的作文模式去訓練學生,以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學生作文該怎么寫。好作文都是一個樣子嗎?恰恰相反,好作文有成千上萬個樣子,只要符合寫作的基本要求,就應該被認可。就像自然界中的花朵,只要是花,大自然就允許他開放。一花開放不是春,萬花開放才繽紛。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悟,鼓勵學生把他們獨特的感受和看法寫出來,作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
2.“文章”主體性體現在寫作知識教學上
筆者認為,作文教學離不開作文知識的教學。所謂寫作能力,說到底是對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方法的運用能力,如果一個學生不知“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為何物,你能說他表達能力很強嗎?歸根結底,表達必須靠交流雙方共識的表達方式、方法來完成。很多老師提出作文評價方法應該多樣化,讓學生自評、互評,那么,如果學生不懂作文好壞的標準是什么,又該如何評價作文呢?因此,一篇文章立意、選材、構思等原則方法就應該作為作文知識傳授給學生。當然,所謂的原則是前人總結出來,大家公認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原則和方法也會發展變化,但不管如何發展變化,交流的雙方或多方應該有個認識問題的共同標準,否則評價交流就無法進行。《交際語境寫作:我國寫作教學的發展方向》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長期以來,我們以追求‘立意高、‘選材精‘結構篇‘語言美為寫作目標,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藝和表達技巧,忽視寫作的交際技能和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培養。”⑤我覺得該文作者根本不懂什么是文章,什么是交際,簡直自相矛盾。寫作靠什么交流?靠文章。那么文章就是與人交流(作者所謂的交際)的方式,表達技巧就是寫作用來與人交流的交際方式,掌握了這些表達技巧,你的交流能力就更強。無法想象一篇立意低俗、選材平庸、結構混亂、語言干癟的文章能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再怎么注重交際目的你的交際方式蹩腳,交際也不會成功。因此,關注寫作主體性,一定要關注文章的寫作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是表達和交流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工具的用法,交流才能更好地實現。
3.“讀者”主體性體現在真誠交流、完美表達和精神溝通
寫作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與人交流”,既然如此,寫作時就要想到讀者,作文的好壞要讓讀者來評說,說到底,作文是給別人看的,這是寫作的一個特性。那么,怎樣的交流會受到讀者的悅納呢?虛情假意的當然不會,只有真誠的表達,這樣的交流才會進行下去,就像和一個人談話,誰愿意聽你的謊言呢?即使你口吐蓮花、巧舌如簧。文字交流也是如此。因此,作文要表達真情實感。
寫作最終是通過文章來實現交流的,好文章讀者愛讀,自然交流就能實現,如果,文章寫得不好,讀者讀個開頭就不想讀了,那么交流就中斷了。所以,如果真正從讀者角度出發,“為讀者而寫”,實現交際語境寫作,就應該注重表達的質量,力求恰當、完美,不同場合、用不同文體表達。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文章注重精神溝通,沒有思想和思維深度,文章就缺乏內涵,這樣的文章讀者不會喜歡,因此,要想實現“讀者”主體性,寫作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
總之,我認為作文教學要突出主體性原則,而寫作主體性體現在學生、文章、讀者三個方面,教師在作文教學時不可偏廢,只注重一點,忽略其他是不科學的。學生、文章、讀者三位一體,關鍵的主體是作者(即學生)。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真情實感,注重學生作文知識的掌握、語言的積累和精神世界的建設,才是正確的作文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①②③④⑤榮維東《交際語境寫作:我國寫作教學的發展方向》
⑥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