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苑芳
一堂好的語文課,會使人感覺如沐春風,如久逢甘霖,如心浴洗禮,令人心曠神怡,久久難忘。課堂作為教學主陣地,擔負著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任務。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教育觀念的一種流露,教學風格的一種表達,教育智慧的一種展現,更是老師、學生、課堂、知識獲取等狀態的交融。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教師應從優化教學思路入手,注重學生知識合成的體驗,及時的進行反饋測評,潛移默化的升華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邏輯思維、參與意識、知識生成以及學生的自我發展等狀態,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展現課堂教學的活力。
一、優化教學思路,關注邏輯思維狀態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語文教學擔負著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升學科素養的任務。教師首先要在課前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教學思路,根據內容結構和人的思維規律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并把疑難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使課堂教學成為“生疑—質疑—釋疑—激疑”的環環相扣的過程。懂得充分利用各種可用因素,向學生“提供”知識、情境和機會等思路,在師生對話的形式下,讓“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關注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闡明、表達所學知識;是否善于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創意來衡量等等。著重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肯定學生,贊揚他們出人意料的各種結論。隨著老師的點評、引導,他們的思維從表層到深層,不斷求異,這種思維狀態正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參與的成果,更體現了教學思路設計的價值。
語文版八年級下《鄒忌諷齊王納諫》,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并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通過“引用典故,解題導入”,齊威王聽后頓悟,然后才有勵精圖治之壯舉;接下來的“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的步驟展開教學,理出內容、結構、寫法、思想意義等思路予以分析,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如讓學生找出文中“三”字現象。鄒忌的三問;妻、妾、客的三答;鄒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見威王的三比;齊威王鼓勵納諫的三賞;納賞后齊國的三變。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瑯瑯上口。抓住了“三”、“比”兩個字,從寫法入手,促內容理解:通過“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內容理解;通過“比”字的深化,從而引出課文的寫法探究。這其中的“諷”“說”“納”的邏輯,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合成體驗,關注參與意識狀態
“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勞,動手做的學得好。”這話體現了參與學習的優越性。課堂教學過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參與。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創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讓學生的手、眼、腦、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參與欲,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融入課堂,感知文本。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從關注學生合成體驗角度出發,創設相關教學情境也不是難事。如利用多媒體、校園環境、去過的旅游圣地、錄影片斷等,都可以“優化”到我們的教學設計中,為學生創設更多的“試水”機會,鼓勵他們合作探究。如教學九年級下《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我采用小組合作互助探究的方式,先每小組我選派出同學代表分類舉出自己知道的水果,盡量讓學生都參與進來。接著創設情境,教室現在就是自己家鄉的荔枝園,小組收集自己感性的荔枝相關,小組分別派出代表充當荔枝主產地介紹、特點介紹;找出課文描寫荔枝的古詩文朗誦;找出文中荔枝特點……近乎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幾乎都能享受成功的快樂。這種形式活潑,參與面廣,有利于學生表達具有個性的獨特感受和體會,必然會形成學生富有激情、個性和靈性的創造性參與,提高參與的程度、力度,生成綜合的真情體驗。
三、及時測評反饋,關注知識生成狀態
教學離不開評價,過于單一刻板的學科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參與狀態,通過及時的反饋和測評,能準確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并可以及時調控,進一步的促進學生知識生成狀態的形成,把所學知識生成自己的東西。因此,課堂中,我們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全力投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無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能否總結當堂學習所得,或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學生的內心都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和肯定,“你一定能行”“站起來試一試”“你看,你讀得多好”“下次一定有膽量了吧”等等,進一步在評價方式上,結合將口頭與筆頭、知識與技能、操作與實驗、競賽與活動、問題情境與社會實踐等,靈活地運用到測評中,“寓問于樂”。教師從鼓勵、肯定、作答中,可以從中得出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評價方法上可以不拘一格。如九年級下古文二則《四知》《私心》,安排學生課后總結寫出:你是怎樣看待“楊震拒金”、你怎么看待第五倫的這些“私心”,并提出假如你就是“書中人”應該如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陳述性、答辯性的描述,老師點評。由此生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升華,對學生的人格形成、能力與水平、身心發展、品德養成等都會有極大的幫助,能使學生更大限度地把教師的“教”生成自己的東西而經久不忘。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要我們教師注入自己充分的情感,就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狀態發揮到最佳狀態,學生才會有活躍的思維、強烈的參與意識,知識生成和自我發展狀態才能發揮出來,課堂活力就會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凸顯,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和成長,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就一定會慢慢變得深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