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桂松
《小學數學課程標》指出:“義務教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對數學這一基本理念,不同孩子的學習目標、教師的評價標準應因人而異,不能用同一個尺度去衡量,應該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差異,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生活經驗和知只背景,選擇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孩子凸顯其個性,從而達到數學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
一、正確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數學課堂打好基礎
王夫之論詩時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句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對同一個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領悟和應用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這就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針對這一存在的規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也應予以尊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教學。
學生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由于他們的成長背景、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職業不相同,給他們造成的行為習慣也不同。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深入溝通,引導孩子積極向上。反之,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和孩子溝通遠遠不夠,甚至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家庭因素引起孩子的差異。智力方面的差異,在我國,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智力是以思維力為核心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五個基本因素的有機結合。由于學生在記憶力、理解問題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空間想象力、專注程度、觀察能力等上有區別。因此,學生在接受外界知識的時候,也導致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會有所不同。
作為教師,服務的過象就是學生,教為學服務,要想服務到位,還得教師想辦法讓數學適應學生,首先要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出發,制定出多元、多層次的具體目標,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成功標準。
二、分層次合作交流中融合學生的差異,達到數學課堂的整體性
雖然說應尊重每一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但并不是學生與眾不同的思想就不需要理會,這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交流的求同存異中,達成共識、共享、共進。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數學源于生活,歸于生活。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僅僅是課堂上教師的講解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學生身經歷,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學習對象的特征,構建數學知識的框架。如教學圓柱體表面積時,可做如下安排:
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讓其負責長方形硬紙片的剪切和張貼;對于做事比較認真的學生,可以讓其對圓柱體和長方體進行測量,得到相關的數據之后交給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對于字寫得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其做好相關的數據記錄工作;具有很強表達能力的學生,可以讓其展示和講解整個制作過程以及成果;整個學習活動結束之后,讓各個小組的成員進行分析與交流。
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增強了其團隊協作的能力,使得不同特點和性格的學生都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有效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差異化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縱觀目前教師布置的作業,大多都是書面作業,練習題的第幾題到第幾題,是書本例題的翻版,整齊劃一。而同一班級中,學生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由于A層學生知識掌握得較好,這些作業對于他們來說是反復機械式的,沒什么樂趣可言:B層學生拖拖拉拉完成作業,敷衍了事;而C層學生則是出現抄襲現象,或者就干脆不交,他們產生了一種抵觸情緒。既然學生客觀存在差異性,我就嘗試在學生中實行差異性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感受各自作業帶來的愉悅。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堂作業的差異化
數學作業是起著鞏固知識的作用,我們不能淡化學生的基礎,所以些必要的基礎題還是需要學生進行練習鞏固的。但這一練習并非要求一致,同樣體現出差異性。平時的課堂作業基本上是書本中的練一練和與教材配套的作業本,課前我們對這些練習進行研究分美,為課堂中學生的作業布置作好準備,大多練一練的第一題都是基本題,與例題相仿,讓C層學生去做,B層學生選擇下面其中幾題做,A層學生選擇當中一題,再補充一些課外的拓展題。
(二)課外作業的差異化
傳統教學中布置課外作業基本上是”一刀切”的現象,而“一刀切”往往無法顧及學生的各層需求,被動地做著千篇一律的機械性作業,興趣無從談起,所以作業的設計應該從多層次和多維度來考慮,根據學生不同知識水平和做作業的能力來設計。
由此可見,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習題作業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有效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
四、差異化評價,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就得采取具有差異性的評價。差異評價主要是個性化評價,旨在“揚長”而不是揭短”,盡可能發現學生某一方面的優勢,及時進行強化,克服習慣的結果性評價、成績評定或逆向評價的方式,差異化評價可以多形式、多方法。例如自評、互評、組長評、師評、師生共同評等方法進行,并輔以作業展覽,某種新穎方法利用該生的姓名命名等形式。也可以用“等級+簡語”式的評價方法,如“良+字跡工整=優” “良+獨立完成作業=優”。 這種評價有很強的激勵性、導向性,差異評價旨在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學習的進步與不足,不斷明確努力的方向,提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差異化教學,有助于提升班級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督促優等生不斷努力學習,保持領先,從而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