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隨著鄭州市被確立為國家中心城市,二七區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全國區域性優質教育中心”的宏偉目標,高度重視新校建設工作。區委、區政府至2030年全區規劃小學104所,其中保留現狀30所,新規劃75所。二七區長江西路小學就是新規劃75所小學之一,學校位于二七區嵩山路與長江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積約15畝,為24班完全小學,2018年8月投入使用。
如果說硬件建設是一所學校的“形”,那么課程規劃就是這所學校的“魂”。在寫課程規劃的時候,最困難的部分和蓋樓房一樣,就是“打地基”的部分——你究竟要建一所怎樣的學校?什么樣的教育哲學?什么品牌特色?經過反復思索,我們認為真正植根于社會、家長、學生的需求,才能生成家長認可的課程。
一、SWOT分析為課程建設奠基
招生前半年,籌建團隊借助SWOT分析法,從“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四個維度,對學校“地理位置、課程資源、學校規模、學生情況、家長情況、信息化水平”六個領域進行分析,獲得了下表顯示的結果:
二、調查問卷為課程量體裁衣
隨后,學校制作了一年級適齡兒童電子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涵蓋家長職業、孩子家中排行、家庭結構類型、陪伴孩子的時間和方式等等。對接轄區范圍內的幾所幼兒園,以校訊通、微信群等方式通知到家長,在幼兒園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完成了這次問卷調查。
分享幾個比較典型的調查結果,家長年齡大多在30—34歲,受教育水平較高,約有77%的家長學歷為大學專本科。
根據這道題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年輕家長們已經不再抱有像父輩那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而是更希望孩子成為身體健康、人格健全、自食其力的幸福生命體。
對學校的課程期待這道題我們比較意外,前期預設的最高選項可能是英語或者樂器,沒想到是“生活實踐”,其次是英語和科學。
有趣的是調查家長的課程資源這一題,家長中具備“生活實踐”特長是最多的,需求與資源是對應的。家長資源可以彌補新建校只有一個年級教師緊張的情況。
最終,我們根據調研的結果選擇了適合長西發展的“生活”教育。學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為出發點,以鄭州市教育局“做有未來的教育”為追求,提出了“向生活,向未來”的辦學理念。
生活教育理論無需贅述,中外教育家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反復論證,其實無論是“成功”教育、“賞識”教育、“理解”教育,我們要做的就在甄別的過程中選擇最適合的。
關于面向未來,教育家杜威也早就有所闡述“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將生活在過去。” 當今教育的使命就是“替一個未知的世界培養未知的兒童”,所以“著眼未來”和“基于生活”同等重要。
三、尋找依據架構課程內在邏輯
在制定課程目標時,我們力求建立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關鍵能力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我們將核心素養3個方面、6大素養、18個基本要點拆分,將課程目標凝練為——“愛生活、樂求知、善創造”。拆分之后的目標像一個倒金字塔形,我們將它具象樹的形象,“愛生活”是基礎,在生活中“樂求知”,進而實現“善創造”,它們是遞進的關系。與關鍵能力的對應關系是認知、合作、職業和創新能力。
課程模式的生成方式有兩種:
歸納式適合成熟學校,演繹式適合新建學校。
從這個角度講,新建校建構課程框架是有優勢的,不是先有家具再想著放哪個屋子,而是先設計屋子,再往相應屋子放合適的家具。
長江西路小學在“愛生活 樂求知 善創造”的培養目標下,初步建構了國家+校本、分科+綜合、必修+選修、學科+活動不同維度的“智慧生活+”立體課程群。
“智慧生活+”指運用“智慧”的信息化手段,基于“生活”的廣闊學材, “+”在國家課程中具體體現為課程標準與學科素養的融合,在校本課程中具體體現為學科融合的課程思維。
“課程即品茶,需哲思;課程即吟詩,需想象;課程即力行,需實踐。”制定學校課程規劃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舍棄、不斷提煉的過程,在編寫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做學校整體課程規劃過程的意義大于規劃本身。學校開辦還不足一年,我們會基于課程規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興趣中學、在快樂中學,將學習的成果轉化成孩子健康生活的堅實基礎。用時間和實踐讓理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