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琴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中,一般有兩個直觀的教學目標:建立計量單位的觀念;運用進率進行化聚。實際教學中大部分 教師認為這一內容比較簡單,只要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掂一掂就能掌握了,而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單位換算上,這樣一來沒有根基的搭建,很容易在后期轟然倒塌。這樣的教學設計老師教的“累”而“低效”,學生學的“煩”而“無趣”。如何解除這樣的尷尬?“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一個學生學習數學,對客觀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畫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具體地說,在小學數學計量單位的學習過程中,它的教學目標除了掌握眾多的計量單位及其關系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在思維上形成“定量刻畫”的能力。我認為可以借助具體的動手操作幫助學生來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下面就《毫升與升的認識》這節課,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教學設計
(一)問題引入,操作探究
1.10毫升1瓶的眼藥水,如果每個學生要滴4滴眼藥水,50人一個班,需要帶幾瓶眼藥水?
(1)學生猜測(生1:20瓶;生2:50瓶)
(2)介紹操作工具:大量筒(1000mL)、小量筒(5mL)、水、滴管。
(3)第一次操作(學生的操作不規范,有的用力過大,有的將量筒拿在手上讀數)
(4)小組交流匯報,確定解決辦法(要測量1毫升有幾滴),教師演示規范的操作方法。
(5)第二次操作(學生測量的滴數明顯接近)
(6)取全部小組測量滴數的平均值,結果大約22滴,計算出只需要帶1瓶。
學生的高效學習必須建立在其積極主動的心態之上,在課堂的一開始提出“要帶幾瓶眼藥水”這個問題,原因在于:1、四年級的學生每周要去游泳,游好以后要滴眼藥水,這個問題是貼近學生實際,并且有實際意義的。2、操作教學的基本要素就是任務驅動,學生在剛開始猜的時候認為要帶20瓶,甚至50瓶,可見其頭腦中是沒有毫升這個概念的,部分學生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去測量4滴有幾毫升,顯然由于量太少這個辦法是不可行的,通過反復的操作,最終得出結論要測量1毫升有幾滴。3、幫助學生認識到操作的科學性,教師引導學生要規范地操作操作儀器,同時為了降低操作結果的差異,取了所有小組的滴數的平均值,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感受到操作是具有科學價值的。
(二)建立參照物,合理估測
1.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未成年人平均每天應喝1400mL左右的水,如果用一個一次性杯子(大約300mL)來盛水的話,大約要喝幾杯?
(1)學生猜測(生1:8杯;生2:5杯)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求什么?(生:求出這個杯子能裝多少水)
(3)估測這個杯子的容量(生1:50毫升;生2:500毫升;生3:750毫升)
(4)利用儀器測量(學生上臺演示,測得結果300毫升)
2.出示實物:大盒裝牛奶、口服液、養樂多、礦泉水、小盒裝牛奶。(瓶身上的容量用標簽遮掉。)
(1)下列容器,哪些容器的容量接近10毫升,哪些接近100毫升。(生1:口服液的容量接近10毫升,因為它的大小和剛剛測量的眼藥水差不多。 生2:小盒裝牛奶和剛才測量的一次性水杯差不多大,所以它的容量大約是100毫升。生3:你說的不對,一次性水杯的容量是300毫升,養樂多的大小大約是一次性水杯的三分之一,所以它的容量才是100毫升。
(2)揭開標簽,口服液10毫升,養樂多100毫升。估一估其他容器的容量。(生1:礦泉水的大小差不多是小盒裝牛奶的2倍,所以它的應該是600毫升左右。生2:2瓶礦泉水大約就是一大盒牛奶,所以大盒牛奶的容量大約是1000毫升)
3.在估測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容器的大小、形狀、厚度等合理選擇參照物。
量是抽象的概念,即使是對于成年人而言,要準確的估測也是比較難的,但我們可以讓學生估的準一些。在第一次估測一次性水杯的容量時,學生估測的結果與實際結果相差很大,這很正常,從思維上來看這是在“無中生有”;在引導學生找到10毫升和100毫升以后,再來估牛奶、礦泉水容量的時候學生就估得比較準確,因為這時他們的思維是“由此及彼”。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尋找“參照物”的概念,在方法上給予有效的引導。
總之,數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笛卡兒說:“數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識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順序和度量的科學均和數學有關。”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形成必須在教學中進行螺旋式地深入和鞏固,它對學生學習計量單位、拓展數學思維、提高估測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注重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探究,積累豐富的“量”的活動經驗,有效地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并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實現數學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