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崇
養成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培養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尤為重要,對小學生學好基礎知識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現就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一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認真書寫、仔細檢查的學習習慣
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書寫要工整,字跡要清晰整潔,格式要科學合理。作業完成后,要求學生要仔細檢查,看看有沒有錯漏的地方,幫助學生克服粗心大葉的壞毛病,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良好習慣。另外,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經常開展一些作業評比活動,評出一些優秀的作業來向全班學生展示,提供給大家參考學習的素材,以此來激勵同學們互相監督,共同進步。良好的作業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培養學生有錯就改的學習習慣
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是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人們都是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和進步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一樣,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是,我們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盡量減少錯誤的發生,并及時給予糾正,使學生在學習上不斷得到進步。例如:我在批改學生作業,發現作業有錯誤時,我就會把錯誤的答案用紅筆圈起來,或者用紅筆在錯誤的地方下面劃橫線,提醒學生注意;我還會經常把一些同學們共同出現的問題投影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分析錯誤的原因,并加以改正。這樣,通過不斷的訓練,學生作業出現錯誤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改革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就是“自主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多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積極動腦思考。遇到問題時,要在心里多問問幾個“為什么”,多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再試著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驗證所得的結論是否正確。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和主張,教師應該做出正確的引導,給出一個令他們滿意的答案,并且及時給于肯定和表揚。要多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積極和同學進行導論,以便更好地得出正確的結論。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在一起,看看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新的圖形,再讓學生仔細觀察拼成的新圖形的底和高與原三角形有什么聯系?并把自己觀察到的結果拿去和同學們一起導論。這樣,大家通過熱烈的導論得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原三角形的高,而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正好就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最后,總結出: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相反,他們會覺得學習知識的過程充滿樂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
四、培養學生自己小結的學習習慣
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小結,它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的課堂小結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高潮,產生余味無窮、啟發智慧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小結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本節課都學了什么內容?自己都學會了哪些新知識?還有哪里弄不明白的。通過這樣的訓練,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問題。
總之,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糾正學生的各種不良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