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媚
摘要:教育教學進程要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就不僅應重視學生內化教育影響的過程,而且應重視學生的言說,重視學生通過言說將內在精神、思想、情感的外化或者內而外的內發過程,從而通過學生的言說來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讓學生敢說、愿說、多說、會說
要通過學生言說來提高學生的素質,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敢說、愿說,而且也就讓學生多說、會說。所謂讓學生敢說,也就是要讓學生敢想敢說,不僅敢在在私人說,而且敢在公共場合說;所謂讓學生愿說,也就是使學生對言說有強烈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說,爭先恐后地說;所謂讓學生會說,也就是要使學生能言自己欲言,能說別人所不能說,能說別人所不敢說,而不只是一味地照著書本說,跟著教師說。
一、給每一位學生說話的權利
在時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 與教師對話交流的學生總是少數幾個學生,教師與那少數幾個學生構成課堂的核心對話圈。教師總是與圈內的少數幾個學生進行問答式的對話交流,圈外的學生沒有或很少有話語言說的權利,他們處在對話交流的邊緣,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聲無息、默默無聞。這既可見于那些為了應付檢查而作公開展示的所調觀摩課、公開課。我們不可以小視這種只是讓少數學生說,大多數學生無話語言說權利的不平等現象。不難發現,那些少數擁有言說權利,并且總是在言說的學生,他們的發展水平往往高于大多數無言說權利的學生,那些優秀學生往往是那些在課堂上總在言說的學生,而那些所謂差生、后進生往往是那些很少有機會言說的學生。所以,實現學生發展機會的平等、縮少學生之間發展的差異,不應只是使少數學生具有話語言說的權利,而是要讓所有的學生都享有話語言說的權利。
二、變革課堂教學的行為結構
我們的教育傳統和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現實要求,都使教師以誨人不倦者自居,所以,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多教、多說,并且讓為多教、多說是理所當然的。于是上課在教學看來就是聽課。而教師多說意味著學生少說、甚至不說,少有或沒有話語言說的空間。長此以往,在課堂上,學生或者孤言寡語,或者閉口不說。而學生只有多說,才會說,他們的言說能力才會不斷增強,才會具有言說的主體性。所以,學生要成為積極言說、多說、會說的主體。
三、教師要寬容學生的說
學生具有了話語言說的權利,并不意味著學生言說權利的實現,學生言說權利的真正實現,教師還必須寬容學生的說。
首先,教師不應強求學生的說的語言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都往往以書面語言作為衡量學生言說的唯一標準,也即用書面語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言說的好壞,凡是符合書面語言的言說即為標準的,好的言說,這種一味地以書面語言為標準來衡量學生言說的做法,往往使學生在言說時或者不敢言,或者難以暢所欲言。我們應寬容學生說的語言形式,學生不僅可以用書面語言或人工化語言言說,也可以用他們的感受性、感悟性、經驗性的日常語言言說;另個,學生說的結結巴巴也應讓學生說,如果一味地強調學生要說得流利、順暢,必將使學生的言說退縮:學生說錯了,說得哄堂大笑不但不挨批評,反面還應繼續讓學生說,因為不挨批評,學生人格的安全才能得到維護,學生才會主動地說。
其次,應開放學生言說的組織形式。在課堂上,學生的言說要遵守許多規則,如須先舉手、須教師同意,要站起來說等,這些規范性要求保證了言說環境的有序,但如果要求學生對言說規則的遵守過于嚴厲,勢必妨礙學生言說,所以,要使學生人人都能說,使學生言無不盡,還應開放學生言說的組織形式。有時教師沒讓學生說,學生也可以說;學生不舉手也可以說;不站起來,坐著也可以說;課堂上學生沒說完,下課后,教師還應繼續讓學生說,或者下節課上學生接著說;而當學生說時,教師應耐心傾聽學生的說,而不應隨意打斷學生的說。寬容學生言說的方式,學生將不僅敢說、愿說、多說,而且將會真情地說、深情地說。
另外,學生言說的預設主義在我們的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譬如,教師備課寫教案時,不僅設計好要問的問題,而且將學生要回答的答案也寫上了,預設好了學生的說,當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要求學生的作答應完全符合老師預設好的答案,則會被老師一概視為錯誤的,輕則遭到否定,重則還要挨一頓批評。 渴望表達、言說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有言說的潛質。同樣,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表達欲,他們都意欲言說,他們都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