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翠
古詩詞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濃縮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就收錄了六七十首古詩詞,內容豐富深刻,情感積極健康,它們起著感染和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古詩詞以優美的畫面、鮮明的節奏、深遠的意境、委婉的音韻給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沉醉。但由于其含義深刻,遣詞造句有別于現代漢語,詞義和語意與當下的理解更有較大差異,種種原因導致小學生對于詩詞往往難以深刻地理解、真切地體悟。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詩詞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詩詞的畫面、節奏、意境、音韻的美感呢?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 一些淺薄的看法。
一、靜心朗讀,浮想聯翩,感受詩詞“畫面美”
要讓學生感受到詩詞中的畫面美,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語調。然后再配以和詩詞相應的樂聲和老師動情的示范朗誦,學生再次跟著有感情朗誦,誘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寬思維空間。在由文字到圖像這一形象思維的加工過程中,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暢談自己仿佛看到的、聽到的,借助想象變語言文字為生動的畫面,還原作品當時的情景,使學生更好地走進了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
二、調動感官,身心投入,誦出詩詞“節奏美”
詩詞是講究平仄的。平聲就是陰平和陽平,聲音要拉長;仄聲就是上聲和去聲,聲音要短促。老師在教學中開始可引讀,并用手勢舞出節奏指揮大家誦讀,然后師生齊讀。這樣會調動學生全身的感官,和著搖頭、舞蹈、手勢等動作,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誦讀中品味著詩詞的節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揚頓挫中漸入詞境。由此看出,在指導古詩詞誦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詩詞的韻律,加上適當的表情和體態語等,讓學生在誦讀中體味、感悟詩詞的節奏美。
三、入情入境,欣賞比較,體悟詩詞“意境美”
所謂“意境”又叫境界,指詩詞中呈現的那種情感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詩歌尤為強調意境,我們欣賞古詩詞時,一旦隨作者思路的引導深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就會領略到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愿和審美情趣,受到啟示,產生共鳴。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利用欣賞圖片、比較等各種手段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把“綠”改為“到”、“入”、“過”、“滿”時再和“綠”相比較,再欣賞圖片來體會“綠” 字的妙用,使學生感到春風的輕柔,眼前便會呈現出一片翠色欲滴,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象。這樣入情入境、欣賞比較就會體悟到詩詞意境美。
四、或吟或唱,陶醉其間,領略詩詞“音韻美”
詩詞的音韻美光靠讀已不足以表達出詩詞人的情感,那我們就來唱再配以音調,例如陰平的字我們可以唱成“1—”;陽平的字可唱成“1-3”;上聲的字可唱成“1-6-1”;而去聲的字可以唱成“1-6-1”。例如“窗前明月光”這句詩便有了這樣的旋律:“6-1-1-3-3-5-5-3-3-”。當然,有了音調還不夠,還要有一定的節奏變化,一般來說,平聲的字比較長、緩、柔;而仄聲的字較短、急、硬。掌握了這樣的規律,任何一首古詩都可以拿來吟唱。什么叫做吟呢?半讀半唱就是吟。吟詩是情感最豐富的體現,吟詩是自我陶醉的體現,所以我們古人這樣說——吟詩作畫,詩就是吟的,莫管它走調,莫管它不動聽,只要把情感表達出來,這就是吟詩。這樣,學生根據詩詞的韻律或吟或唱,陶醉其間,不僅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同時能更好地讓學生走進古詩詞,與詩人詞人對話。因此,在教學古詩詞時,不妨給詩歌配樂,讓學生在淺吟低唱中潛移默化地領略到詩詞的音韻美。
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和心靈的升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總結方式方法,并把它們應用于實踐教學中,使古詩詞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