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華任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課堂提問這個作為課堂中師生交流互動的一項不可忽視的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數學教師的重視。教師借助提問激發學生對問題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暢想和回答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可以說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和產生情感的共鳴的紐帶。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又是教學技巧的具體展現。然而,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和研究發現,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高年級數學課堂中提問作用發揮的有效性差的問題相當突出:不重視創設問題情境 ,隨心所欲地提問,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要么答非所問, 要么答者寥寥;或者是問題欠思考或太過玄奧,導致教室里鴉雀無聲,個個都耷拉著腦袋以防被老師點到。要么干脆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那么怎樣設計課堂提問才能適應新課標的需要,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以下筆者結合個人在數學教學中的體會,對此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
課程標準指出: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有必要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在課堂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就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及時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具體、明確,有啟發性地提煉出數學問題。而不是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寬泛的語文教學式的問題。
二、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現代素質教育觀是提倡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愉悅的身心交往中發展學習技能,發展人格。所以,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問題的環境與機會,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與意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講授程式,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倡導多樣化的解題策略。培養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有機部分。
三、問題的內容要落在學生興趣點上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捷徑。小學生進入高年級階段,他們越來越覺得數學課堂非常枯燥,覺得學習數學好像沒那么有興趣了,于是課堂變成老師的一個人的舞臺,這時候老師設計課堂提問時要充分顧及這些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這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學目標,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和吸引力,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舉個例子,小學五年級數學中《小數點除法》,這個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那些小數點移過來移過去的計算,他們一點興趣都沒有,那我的方法是利用超市購物設了一個問題:“你們去超市購物過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起來,接下來我又問:“付了這么多錢,應找回多少錢?怎么算?”這時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有些開始動手解答了。
四、問題的出現要有針對性
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準確把握教學難點,把提問的著眼點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易錯處。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饋信息從而發現學生的疑難點、興趣點、模糊點,及時抓住這些最佳時機提出問題。課堂中還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不宜過多,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容,哪些地方學生易于產生疑惑,為什么會存有疑惑,何時旁敲側擊令其去疑解惑,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精心設計。
五、提問的覆蓋面要考慮到同課堂內所有學生
有些教師在選擇回答問題的對象時,出現了一些偏差。如,只提問好學生,或專門提問一小部分學生。小學課堂是一個自然形成的班級,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經歷、性格愛好,不同的學習基礎,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給各個層次的學生創造“拋頭露面”的機會,課堂提問的面應盡可能寬廣些,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讓他們都學有所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提問不能搞一刀切,提問設計以中上等學生為基點,兼顧優、差生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應抽中差生來回答,對于難度不大的問題應讓中上生來回答,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應讓優等生來回答。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作為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我們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更具生命力!才能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重視加強課堂提問藝術的修養,這也是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