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溢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化越來越受關注,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進和提升。現如今,知識的更新換代和變革也在不斷加速,如何能夠跟上潮流能,如何不被時代所淘汰,就需要成為新時代的新型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不斷學習、實踐和創新,還需要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索的精神。小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祖國發展和建設的接班人,應當從小就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將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對如何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升;探索
我國的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應當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實踐中去,體現出知識在現實中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意識,提升學生對于自身問題的解決能力。
一、將教材中應用知識點實踐化
隨著新課標的擴展,小學生的教材比起舊教材更加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處于初級階段,在初級階段就應當簡單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能單方面由教師授課,而是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當注重教材中的應用問題,不應當一帶而過,而是可以通過實踐性的問題,做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或者實踐作業,從而讓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親自面臨實際問題,而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思想觀念養成,自主解決問題和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習慣。例如,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都有很多實際中的應用問題。數學中的加減乘除算數法,就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操作,例如,幫媽媽買菜、逛超市等等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讓學生將數學問題進行實際操作,不僅能夠熟悉數學的算法和公式,還能夠將問題應用在生活當中。
二、選擇興趣問題,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
在小學生的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忽略老師的問題,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進行自我思考,因此,老師應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獨自思考,指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問題的擴展和自我探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備課的過程中要提前找到一些有趣且有明確目標性還有挑戰性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
三、培養學生自信心,鼓勵學生創新作為
由于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有的學生較為外向,有的學生較為內向,一般內向自卑的學生很難去進行自我問題的解決和探討,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是老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在教學課堂上,老師應當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和閃光點,不斷激勵和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找到學習和生活中的成就感,鼓勵學生不斷進行問題的探討和學習。
四、塑造學生的自主能力,養成自我解決問題好習慣
培養小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主動性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和首要條件。只有培養和塑造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的學習習慣,學生才能真正意義上地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應該不斷地嘗試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問題角度去考慮問題,學生感受和發現不同方式之間的差異,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的途徑,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靈活性和多元性。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閱歷不夠豐富,但是也有自身的生活積累和體驗,和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學習能力不同,不同的社會生活氛圍也會導致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在學生解決問題時,老師應當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自信地去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允許課堂中不同答案的出現,鼓勵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例如,現如今很多教師和家長共同建立了微信群進行學生學習打卡的活動,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讓學生培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當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師們要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積極進行適合學生的教學革新,選擇互動性較高的教學形式,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堂中的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將課堂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逐漸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就要共同進行努力與配合,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學校應該定期舉辦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活動,例如,“優秀模范生”競選、知識競賽等等活動,教師們應當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將課堂與課外結合起來,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自我解決問題能力。最后家長也要輔助學校在實際生活中監督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不斷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夏春良. 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 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35):61-61.
[2]劉小全. 怎樣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 新課程(小學),2013(3):89-89.劉鑫鈞.
[3]羅成仙.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 中華少年,2017(6):148.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