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鶯 普鷹

【摘 要】目的:探討語言安撫和肢體觸摸護理對緩解眼科局麻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及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方法:選取眼科擇期局麻手術患者162例,隨機分入A組和B組,每組各81例。A組予以常規術中護理,B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整個手術過程的語言安撫和肢體觸摸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前1h和術后第2天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以及術后第2天的護理滿意度。結果:術后第2天與術前1h比較,兩組患者的SAS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術后第2天,B組SAS水平低于A組(P<0.05)。B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A組水平(P<0.05)。結論:對眼科局麻手術患者給予言語安撫和觸摸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圍手術期焦慮情緒,改善手術應激狀況,為手術的實施提供了比較穩定的生理保障,這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獲得了較為顯著的干預效果。
【關鍵詞】眼科;局麻;語言安撫;肢體觸摸;焦慮
【中圖分類號】R77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手術對患者而言是一種較為強烈的應激源,會對機體產生程度不一的應激反應。眼科手術的麻醉方式以局部表面麻醉、浸潤麻醉、球后神經阻滯麻醉等較為常用,術中患者的意識清醒,這無疑增加了患者的恐懼和焦慮情況,是圍手術期的不利影響因素[1]。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我們給予眼科局麻手術患者以撫觸護理,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況,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獲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于2019年1月至8月在本院眼科選取符合下列條件的患者16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擇期眼科手術患者,單眼疾患,擬行局部麻醉手術;②年齡>18歲;③患者不伴有其他明顯的可能影響情緒的事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或其他嚴重的內外科疾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近3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研究項目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組患者分入A組和B組,每組各81例。A組中,男49例,女性32例;年齡25~68歲,平均(45.2±8.9)歲;擬行青光眼小梁切除術27例,視網膜脫離玻璃體切割術21例,視網膜脫離鞏膜外環扎加壓術18例,瞼內翻矯正術9例,其他6例。B組中,男45例,女性36例;年齡23~65歲,平均(44.6±8.3)歲;擬行青光眼小梁切除術25例,視網膜脫離玻璃體切割術28例,視網膜脫離鞏膜外環扎加壓術19例,瞼內翻矯正術5例,其他4例。兩組受試者的性別、年齡、病種及擬行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患者予以常規術中護理,主要包括核對患者信息、安置適宜的麻醉體位、配合麻醉處理,以及給患者講解術中的注意事項等。B組在常規術中護理基礎上,予以撫觸護理,包括言語上的安撫以及行為上的觸摸護理,這一護理貫穿于手術的整個過程。要點包括:
1.2.1 言語安撫護理 ①術前:在患者入室,護士核對患者信息的過程中,給予患者必要的言語安慰和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給予相應的鼓勵、勸解、安慰。②術中:護士密切觀察術中患者的肢體語言等情況,若患者出現焦慮、恐懼等表現時,護士在不影響手術的前提下,輕聲詢問患者的感受、需求,給予針對性的語言安慰。③術后:患者手術后,及時告訴患者手術情況、預期療效及注意事項,以解除患者的焦慮情緒。
1.2.2 行為觸摸護理 在手術期間,護士在避免影響醫生操作的情況下輕柔地按摩、觸摸患者的四肢、關節等部位,使患者感受護士對其的撫慰與關愛,這也轉移了患者的焦慮、恐懼等情緒。同時,由于部分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多具有活動肢體、軀干的意愿,護士輕聲詢問患者訴求,采取輕柔的動作幫助患者進行許可的活動,如膝關節被動活動,這可以促進術中患者的血液循環。術后患者可能會出現腹部脹痛癥狀,護士可給予患者進行順時針腹部按摩,按摩前先將雙手揉搓發熱,將手心放置于患者肚臍部位,以刺激腸胃蠕動,改善腸胃功能[2]。
1.3 評價指標
1.3.1 SAS評分 于術前1h和術后第2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測量患者在圍手術期的主觀焦慮程度。
1.3.2 護理滿意度評分 于術后第2天,采用自制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滿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SAS評分 術前1h,兩組患者SA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2天與術前1h比較,兩組患者的SAS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術后第2天,B組SAS水平低于A組 (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A組與B組問卷均收回,且均為有效問卷。A組、B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7.35±2.65、97.29±1.03,B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A組水平(t=4.86,P<0.05)。
3 討論
對于眼科局麻手術患者而言,其意識狀態是清晰的,因而對于眼部手術操作會產生焦慮、進展,甚至恐懼等情緒,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導致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可能導致機體的生理指標發生較大范圍的波動,這對于手術而言是一種較為不利的影響因素,因而對其給予必要的干預具有積極的意義。
語言安撫是通過言語交流而緩解患者焦慮情緒的一種溝通方式,行為觸摸是通過恰當的觸摸使得患者感受到被關愛、被鼓勵和被支持。護理學先導者南丁格爾認為,語言安撫和行為觸摸是一種能夠使患者處于最佳身心狀況的自然交流方式[3]。現代醫學研究[4]表明,在對患者進行觸摸和安撫時,通過言語交流和肢體接觸,可促進患者腦組織分泌腦啡肽、強啡肽類物質,這些物質具有類似于咖啡因的效果,可緩解機體疼痛及產生精神愉悅的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術前1h兩組S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這提示兩組患者術前焦慮程度相當,具有可比性。術后第2天,兩組SAS評分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這提示兩組患者術后的焦慮均獲得不同程度的緩解。術后第2天,B組SAS評分低于A組,這表明B組患者的焦慮程度更低,提示語言安撫、行為觸摸更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在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方面,B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A組,這表明通過語言安撫、行為觸摸更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這也體現了護理工作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對眼科局麻手術患者給予言語安撫和觸摸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圍手術期焦慮情緒,改善手術應激狀況,為手術的實施提供了比較穩定的生理保障,這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獲得了較為顯著的干預效果。
參考文獻
王憲苓.觀察個性化護理對膽結石手術患者術前焦慮的應用效果[J].健康大視野,2019,27(14):11.
蔣羽,徐凡凡,陳海丹, 等.臍貼聯合腹部按摩對嬰幼兒體外循環術后胃潴留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2):152-153.
寧麗.英國訪學心得[J].中國衛生人才,2018,(10):78-83.
劉雪琴,胡伊樂,郭紹芳, 等.pIRES-GFP-前腦啡肽原載體在體內外的表達及生物學效應[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3,30(6):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