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林 楊璐
近兩年來,微信公眾號平均閱讀量下降24%(1)、網信辦查封9800多個違規自媒體賬號……在經過爆炸式增長后,自媒體開始迎來了大振幅降溫。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線上流量已接近觸頂,網民增長速度開始趨緩(2),人口流量獲取的成本變高,流量紅利日益枯竭,使得自媒體的吸粉、推廣、變現變得越來越困難,自媒體行業將迎來一場殘酷的生死戰。
一、自媒體傳播困境
(一)資本寒冬,優勝劣汰
隨著行業趨于理性化以及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自媒體迎來了“資本寒冬”。但這資本寒冬,并不是對整個自媒體行業來說的,而是新興創業者的寒冬。自媒體行業的低門檻化帶來了不少創業機會,加上前期行業融資估值泡沫化嚴重,導致一些創業者低估了流量的成本,當流量紅利接近枯竭時,頭部賬號的流量優勢依舊存在,而新人賬號則被流量成本迅速拖垮,面臨退場。
同時,一些自媒體平臺對創作者的補貼消失,這對于新人賬號來說創立其自媒體品牌幾乎是希望渺茫。行業的去泡沫化已經淘汰了部分不夠優秀的賬號,接下來還會進一步加速優勝劣汰的步伐,那些在數據上造假、內容上空洞的自媒體賬號將在這場行業生死戰中難以堅持下去。
(二)媒介局限,缺乏留存
一般情況下,賬號的內容流量受平臺所影響,推送比例多是由平臺決定(微信除外),導致賬號流量和粉絲量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也就不受自媒體運營者所控制。同時,在有限的流量資源下,平臺的流量資源會更傾向于優質的內容賬號,不管是曝光度,還是資金投入等,都會向有實力的自媒體傾斜,導致新人賬號難以出頭,一些中小賬號甚至還沒發展起來就消失了。
此外,不少自媒體賬號還會“弄虛作假”,為了數據指標去花錢買用戶、買流量,但這些非精準用戶群體,并不能對賬號產生持續的留存,需要流量轉化時就會原形畢露。比如,用戶可能看在各種優惠活動的份上關注了某個賬號,但隨著利益點的消失、注意力的轉移或替代品的出現,他們就會立即取關,不會成為賬號的留存用戶。
(三)內容低質,價值失效
隨著“互聯網下半場”的到來,自媒體的發展面臨同質化嚴重、低俗內容廣泛傳播的問題。以情感號為例,不少賬號的文章內容都還不錯,但打開率卻很低,因為發布的內容沒有創新性,用戶對各種情感套路早己熟知,主動分享的意愿下降從而導致內容觸達愈加艱難,難以實現商業價值。
對品牌商來說,前期的品牌推廣是依托強大的粉絲基數來取勝,但這種粗放的推廣模式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當下來看,強大的粉絲數量不一定帶來強大的流量轉化,品牌商不僅希望有高質量的內容創作和品牌相契合,更希望通過內容的精準傳播產生商業價值,實現流量變現。
二、自媒體未來發展探析
(一)KOL集團化
雖面臨資本寒冬,但核心競爭力強的自媒體依舊逆風成長。papi醬創立papitube,新世相B輪融資過億……一些自媒體品牌借助資本的力量,進行集團化、矩陣化發展的勢頭不容置疑。
隨著互聯網進一步發展,未來自媒體行業的運作會越來越機構化,每個行業頭部賬號的背后,幾乎都離不開團隊精細化的運作,團隊的重要性已日漸凸顯。新興創業者加入成型且有經驗的團隊自然獲得的機會就會更多,在資本的加持下實行“集體化運營”,才能在行業生死戰中尋找一片天地。當然,如果一個賬號有優秀的原生創作能力,哪怕沒有資本加持,依然有機會“一夜爆紅”。
(二)私域流量沉淀
私域流量,是指沉淀在微信公眾號、社群等自媒體渠道的用戶群,這些渠道用戶可掌控空間大,渠道流量分配權也不是掌握在平臺手中,而是賬號本身可以直接觸達的。簡言之,就是精準流量池。
和頭條、騰訊等公域流量平臺相比,私域流量屬于“私有資產”,其粉絲數量才真正的決定了自媒體的影響力。所以,不少自媒體把各自平臺的用戶沉淀為個人好友或社群用戶,以社群形式運營好自己的“用戶池”,用有效手段尋找出有商業價值的核心用戶,就能低成本觸達核心用戶。同時,利用社群和朋友圈,搭建和用戶的社交場景,將兩者之間“弱關系”打造成“強關系”。舉例來說,末那大叔通過“社群運營”和粉絲即時互動,提高粉絲黏性;時尚博主于小戈在推送末端加上個人微信號,引導用戶沉淀到更容易掌控的社群中。總而言之,高效的用戶運營就是挖掘私域流量的價值。
(三)內容深度垂直
自媒體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產出有真正傳播價值的內容。通過新榜榜單可以發現:同道大叔、丁香醫生等賬號都是特定領域里的佼佼者,沒有精通所有行業領域,但內容生產都深度垂直,有針對性的對用戶推送專業化內容。
當然,不光要有自身的內容風格,還要真正了解受眾需求,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進行精準化投放。就像江小白品牌一樣,它主打年輕人市場,所以在白酒文化中跟你談生活談情懷,這樣就比老牌的白酒更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此外,自媒體在內容的推送中還要保證連續性,能定期為用戶提供內容,這樣有利于增加粉絲黏性,形成良好粉絲經濟模式。
三、總結
從博客論壇到微博微信,從圖文內容到短視頻生產,每一個階段自媒體都會經歷一段“荒漠化生長”。只要每一位自媒體創作者以堅持正能量為出發點,產出足夠優秀的原創內容,掌握輸出內容的能力,做好精細化運營,不論是寒冬還是新一輪的春天,未來一樣充滿可能性!
注釋:
《2017年中國微信500強年報》顯示公眾號整體平均閱讀數下降了24%;
CNNIC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網民數量僅增長3.8%;
參考文獻:
[1]熊仁國,張銀柱,張沁沁.自媒體深度內容生產與傳播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 (10):68-70.
[2]劉媛媛.自媒體營銷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現代商業,2018 (3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