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環
摘要:本文結合國內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號實際情況,分析了圖書館微信服務號的特性和相應的服務模式,并探討了圖書館微信服務號的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號;服務提升
一、前言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微信已經成為中國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即時通訊平臺。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8.06億,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800萬個。
二、微信服務號的特性
微信的公眾平臺主要分為服務號,訂閱號,企業號。其中服務號和訂閱號是高校圖書館現在使用最廣泛的公眾服務平臺。
服務號與訂閱號以微信的即時通訊產品為基礎通過向用戶推送消息,并通過簡單互動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同時系統也提供簡單易用的后臺編輯管理系統,為管理者提供非常友好的管理界面。訂閱號適用組織和個人,服務號不適用個人;訂閱號消息像是方式在訂閱號文件夾,服務號顯示在好友列表中;訂閱號群發每天一條,服務號可以發條;都支持聊天界面底部,自定義菜單和基本消息接收與回復接口;訂閱號部分支持高級接口和微信支付,服務號全都支持。總結的說,服務號的服務性質更強,交互性更強。訂閱號是訂閱性質,對讀者來講以瀏覽為主。
三、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號服務模式分析
微信服務號可以快捷的推送信息到用戶和利用即時通訊界面與用戶進行簡單有效互動。這些特性都可以被高校圖書館利用。目前大多數國內高校的圖書館都開發了微信服務號平臺,截止2015年,各大高校圖書館幾乎全都有了自己的圖書館服務號。其中“211(985)”高校的公眾號覆蓋率高達100%,普通本科院校達90%以上,高職(專科)院校的覆蓋率為78.5%。大部分高校圖書館主要使用微信公眾號實現如下功能:
(一)提供信息查詢、推送和展示
微信服務號可以快速的推送信息到用戶的移動設備或計算機終端。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這種快速的送達方式和方便的閱讀模式十分有利于高校圖書館進行信息推送和展示。如圖書館可以將自己聯系方式,開館公告,圖書推薦等信息利用服務號進行推送和展示,這種推送和展示要比傳統的網站,電子屏的展示更有效率和送達率更高。在推送效果上由于服務號的推送消息是直接顯示在好友列表中,其會直接增加微信消息提示的數量,并在默認設置情況下會用消息或震動提示用戶;而訂閱號的推送消息是顯示在訂閱號的文件夾中,其不會增加微信消息提示的數量,不會用消息和震動提示用戶。所以在服務號消息推送對比訂閱號的消息推送有更強的強制性。
(二)讀者服務功能
微信服務號依托微信及時通信程序,其天生就有互動的性質。利用其互動性質可以實現圖書館的圖書查詢,圖書借閱情況,預約服務,咨詢服務等互動功能。實現這些功能需要和圖書館的其他系統做接口如匯文系統,圖書館的網站,圖書館的OPAC系統等。圖書查詢,圖書借閱情況,預約服務可以通過后臺服務自動化完成;咨詢服務部分可以通過設置自動回復和人工回復相結合達到更好的服務效果。
四、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號服務發展的策略
(一)定位與服務對象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號的主要關注者是高校的學生與老師,即圖書館的讀者和科研服務的使用者,這也決定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號是為這些人服務的。因此服務號的管理者應該有強烈的服務意識。與傳統網站和電子屏的展示方式相比,服務號的消息是推送的,及有一定強制性,因此更應該注意推送信息的準確,簡潔,有效,及受眾的準確性。
(二)推廣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號需要使用者先關注而后才能為用戶提供服務,因此足夠大的一個用戶群體是提供服務號服務的前提。所以服務號的推廣十分重要,高校圖書館可以使用傳統的宣傳方式,利用二維碼多多宣傳圖書館的服務號,也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快速分享,提供有效的服務服務號能得到更多分享,其關注人數可以得幾何數量的增長。
五、結語
微信服務號的應用已經很廣泛了,其高效、快捷、方便的使用方式,適應當代人們對信息獲取的效率要求。而高校圖書館應該更好的利用微信服務號為圖書館的讀者提供穩定,可靠,高效的服務。即有利于用戶提高信息獲取效率,也降低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圖書館微信服務號的管理者應該加強新信息技術的學習,并需要有創新的精神,來適應新技術,創造新管理模式來適應微信服務號的新的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微信(騰訊公司的通訊服務應用程序)_百度百科[EB/OL][2017-01-2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4%BF%A1/3905974?fr=aladdin
[2]騰訊2016年第一季度總收入319.95億元 同比增長43%_科技_騰訊網[EB/OL]http://tech.qq.com/a/20160518/067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