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昕
摘要:新聞的基本規律是用事實說話,它要求事實準確,真實,清楚,明白。只有精準,才能向人們傳遞可信的信息,引導輿論,消除不確定性,滿足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因此,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具體的編采工作中要做到,事實要精準,表述要精準,標題要精準,觀點要精準,用詞要精準。新聞作品追求精準,應是新聞寫作的一項基本原則。要作為一種目標,一種態度,一種作風滲透到新聞采編全過程。
關鍵詞:新聞作品;表述;標題;觀點;用詞;精準
精準,一般的理解就是精確,準確。時間概念上精準,空間位置上精確。例如射擊,達到十環才可以算作精準。引用到新聞領域,我理解就是事實要精準,表述要精準,標題要精準,觀點要精準,用詞要精準。新聞作品追求精準,應是新聞寫作的一項基本原則。要作為一種目標,一種態度,一種作風滲透到新聞采編全過程。
一、追求精準是好新聞作品的一項重要目標
美國著名新聞學者杰克·海敦在《怎樣當新聞記者》一書中說,新聞“準確性高于一切”。2016年中國新聞獎評選標準中把精準作為重要標準,對消息要求表述精準,對評論要求論據精準,對通訊要求事實準確。并規定:存在導向不當、有不良社會影響、新聞要素不全,有事實性錯誤或事實交代不清、表述有歧義等不得獲獲,或不得獲一、二等獎。
為什么說新聞作品要追求精準呢。新聞精準,從本質上說,是新聞自身特點和內在規律決定的,是一種客觀需要。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就是說事實的,把事實說清楚是最根本的要求。要把事實說清楚,有些基礎性的東西不能模糊,你得讓讀者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發生的時間,在哪兒發生的,是什么人做的,為什么會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原因和目的,這些東西都得說清楚。那些大而化之的、模棱兩可的、含混不清的說法都要不得。新聞的基本規律是用事實說話,它要求事實準確,真實,清楚,明白。只有精準,才能向人們傳遞可信的信息,引導輿論,消除不確定性,滿足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精準,關系到新聞的真實性。2016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前往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實地調研時指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文字才有力量。
精準,關系到黨報的權威性。黨報的權威性、影響力,不僅在于它傳達黨的聲音與主張,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與訴求,而且也在于準確傳達黨的聲音,忠實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客觀反映改革進程。如果我們的報道粗糙,不精準,那勢必影響到新聞作品的影響力。關系到黨報的形象。報紙的影響力、好形象是由一篇篇好的文章而產生的,因而,每篇報道是否精準,都與報紙整體形象有關。每個事實都要敲實,每個標題都要精準,每個版面都要讓人滿意。
精準,還關系到歷史,作為黨報,今天是新聞,明天就是歷史。如果我們所報道的新聞沒有說清事實,勢必給歷史留下遺憾,留下模糊。新聞要擔當社會責任,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地報道、傳播。不捏造、歪曲、隨意夸大事實,不能以任何借口故意發布虛假新聞。不主觀臆測、拔高、片面報道,新聞作為歷史的記錄,報道要確保真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二、要遏制新聞作品中存在的不精準的問題
新聞作品不精準問題有諸多表現,概括起來有事實描述不精準,標題制作不精準,文中觀點不精準,用典不精準和用詞不精準等。具體說以下幾個方面較為突出。
一是時間、地點、人物姓名、職務等信息不準確,經不住推敲。如有的圖片說明寫近日搞了什么活動,出現什么場景。圖片只能是具體的日期,不能模糊。如把鄉長寫成鄉黨委書記。把原政協主席寫成現職政協主席。把副市長寫成市委常委。把不是市委委員的寫成市委委員。有的見報,產生不良影響,也有很多在編輯過程中予以糾正。
二是以偏概全,以點概面。XX市“空中草莓”吸引大批采摘客,其實是XX公司“空中草莓”吸引大批采摘家。改之前好像全市都中種“空中草莓”了,其實一細核實,是XX市的XX公司投種的“空中草莓”。“集各種榮譽于一身的XXX沒有忘記黨和政府對她的關懷和支持……”中的“各種榮譽”,也是一種以偏概全,什么先進人物也不可能把“各種榮譽”都獲全,改成“多種榮譽”就準確多了。這些都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點概面事例,編輯在編輯新聞稿件過程中時常會碰到這種情況。
三是數據經不住推敲。如有來搞說這個縣一年財政投入11億元用于民生,實際上這個縣財政總收入還打不到11億元。同是一個縣項目建設的階段性數據,在不同版次刊發出現不同數字,讓人難以判斷哪個是真。
四是夸大其詞,亂用形容詞經不住推敲。如某報對一個盜竊嫌疑人使用了“無惡不作”的詞,結果弟弟、妹妹看到后找編輯部質問,我哥哥偷牛,并沒有搶劫、殺人、放火,怎么變成無惡不作。
五是從主觀需要出發人為做鑒定。有通訊員寫一稿件,敘述的是協警趙文波執法時被違法司機帶走700米的事,事實完整,生動。但題目用的是“忠誠衛士,英勇警魂”,看似很大,但不知所云。不具體,不切種要害,放在哪都可以,經過研究,修改為,協警趙文波面對驚魂700米。改后既準確又生動。
三、把握住精準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一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導航。做到言之成理,要堅持以下幾點。一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采編。內容要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學習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的新聞采編導航。確保我們的報道不偏軌,不走調。二是主觀判斷與客觀事實相吻合,新聞標題要與報道內容相吻合。不能脫離內容起標題。三是不要人為給事物定性。把觀點隱藏在事實中。四是政務新聞要抓住核心觀點,表達核心觀點。
二是要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底線。要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要敲準報道對象的基本信息。中國新聞獎把表述準確、事實準確、論據準確作為重要標準。新聞真實是指三種狀態。真實的概括事實,真實的描寫細節,真實的描述事實。新聞敘述務求真實,切忌表述過度。新聞表述用詞應留有余地,若把話說得太滿,容易造成新聞失真,甚至是無意的失實。有的報刊在新聞報道里說下雨時某人家里“到處漏水”,顯然是把“多處漏水”的現象夸大了。還有“滿地垃圾”、“一身污漬”、“滿嘴謊言”、“四處作案”等,均是表述過度。
三是做到言之有據。要堅持以下幾條:一是敲準報道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姓名、職務、性別。犯罪嫌疑人一般用化名。不愿透露姓名者尊重本人意愿。二是使用權威根據。如黨史上采用《中共共產黨關于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決議》。應用古典文化名句詩詞應核對出處。經濟數據引用要權威出處,一般應使用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三是認真核對。通過百度搜索進行比較鑒別。
四是新聞報道要言之合法。如何避免新聞違法,一是要樹立依法報道觀念。要用法治思維觀察、報道新聞。二是對涉法報道要嚴格執行規定如對正在進行的訴訟案件一般不做報道。就是說新聞報道不能觸犯法律底線,內容不能違法。依法治國,新聞工作者要走在前面。
參考文獻:
[1]杰克·海敦.怎樣當新聞記者[M].新華出版社(第1版),1980年7月.
[2]李斌,霍小光.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據新華社北京電,2016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