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奕靚
摘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各類型電視節目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婚戀節目作為真人秀節目的重要分支,吸引了大量受眾群體的目光。基于此,本文以婚戀真人秀節目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婚戀真人秀的敘事元素,并從故事建構、情節預設與人物塑造三方面闡述我國婚戀真人秀節目的敘事話語技巧。
關鍵詞:婚戀類真人秀;敘事技巧;敘事話語
婚戀真人秀節目通常以交友或“速配”為前提,近年來發展并演變了一批代際相親或代際觀察婚戀類的新型表現形態,在電視平臺下雖然婚戀真人秀節目形態豐富,但元素比較穩定,線性敘事結構節目的主要特點。
一、婚戀類真人秀節目敘事元素分析
首先。參與者。即故事主體,婚戀真人秀的主體為人,對于娛樂節目來講,不是所有人的故事都有娛樂價值,只有能引起人們關注的人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才能夠成為該節目的故事主體。
其次,懸念。即敘事動力,懸念的存在能夠推動故事發展,讓關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保持興奮狀態,故事從起點到高潮,再到終點,懸念是最關鍵的部分。
再次,規則。即戲劇命運,這是故事人物命運發生轉折的重要環節,婚戀真人秀中不僅包含制作者與參與者,還存在規則。通過競爭淘汰的方式決定這些參與者的去留。
最后,時空。即情境渲染,這是為婚戀真人秀形成故事的假定情境,婚戀節目以敘事性為主,所有的故事都處于封閉式時空內,人們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并在封閉式空間內創造故事的跌宕起伏[1]。
二、中國婚戀類真人秀節目的敘事話語策略
(一)故事建構
為了讓節目吸引更多觀眾,婚戀真人秀往往通過設置規則,為節目營造敘事環境,讓情感成為主線進行敘事,展現節目的人性化魅力。分析故事類型,主要有系列劇與連續劇兩種,系列劇中每一集人物相同,但每一集擁有不同的故事。相比之下,連續劇雖然人物相同但情節連貫,多條情節線將故事連在一起。兩種節目分界線越來越模糊,婚戀真人秀兼具系列劇與連續劇的特點,但是又有不同之處。
從故事展開分析,婚戀真人秀故事有情節提前預定和未提前安排兩種。情結預定的故事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另一種故事事先未做安排,因此在節目現場容易出現意外狀況,甚至故事參與者和節目策劃者都無法預料事情發展態勢。將兩種故事建構方式融合在一起,融入故事空間內,可以呈現出并行狀態,對婚戀真人秀故事情節起到引導與強化的作用[2]。
(二)情節預設
針對婚戀真人秀的敘事技巧,人們需要合理把握情節,建議提高敘事的觀賞性價值。增強戲劇性情節質量,讓情節更加生動,以情動人,保障情節數量,使節目情節內容更加豐富。由于婚戀真人秀時空存在現實,情節越豐富,人物戲劇動作就會越多,故事在短時間內節奏感更強。成功的真人秀節目要有一系列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充實全劇,每集都有生動的情節,信息量不斷增加,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感受節目的儀式感。
對于許多婚戀情感類節目,觀眾之所以會覺得不真實,正是因為節目的規則感較強。而事實上,情感是最無法用規則捆綁的。《女兒們的戀愛》中節目組只提供約會對象,不干預感情的走向與發展,讓嘉賓在零壓力的氛圍中敞開心扉,從而呈現出最真實的情感訴求。節目把情感訴求作為節目敘事表達的關鍵,不突出懸念,真實再現嘉賓們的完整情緒情感狀態,激發觀眾與嘉賓形成同頻共振。因此,也有媒體稱“真實是這檔節目的最大優勢”。
(三)人物塑造
對于婚戀真人秀中的選手,每一個選手不僅是主人公,又是其他主人公的對手。這些主人公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他們不僅是故事主體,也是主角,他們需要扮演自己,通過本色出演吸引觀眾注意力。可見這是婚戀真人秀敘事強度的重要衡量標準。選手具有代表性和差異性,不同選手的社會階級、生活背景與職業不同,觀眾觀看婚戀真人秀時不僅為了從中獲得快樂,更是要從節目情感話題中提高對自我的認識,明確當前社會文化思潮的大致走向。差異性體現在不同參與者的戲劇性沖突與對比,以此強化故事感染力,選手價值觀念的不同構造了戲劇性沖突,性格上、性別上以及外觀上的差異都會引起觀眾展開討論。
近期在騰訊視頻播出的代際戀愛觀察真人秀節目《女兒們的男朋友》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節目圍繞四對父女關于男友的隔空對話,描繪出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家庭群像故事。在敘事方面,《女兒們的男朋友》中父親以觀察方式和女兒隔空對話,節目從社會洞察與年輕用戶的需求角度出發,以父親關注女兒戀愛為著手點,通過將棚內訪談與棚外真人實景生活相結合,展現父女關系、翁婿關系和戀愛關系,在彰顯敘事矛盾的同時,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了家庭生活中的多元關系和情感觀念。
三、總結
總而言之,從敘事角度來看,婚戀真人秀節目的敘事文本已經在任務塑造、情節預設和故事強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同時,婚戀真人秀節目也有相應的缺陷,將敘事技巧引入節目中,是該類節目本土化創新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高節目制作水平,提高節目觀賞價值。
參考文獻:
[1]常婧.“假想婚戀”類真人秀節目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 (11):64-65.
[2]夏穎.中國婚戀類真人秀節目的敘事話語研究[J].新聞界,2018 (0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