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獲取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然而,新聞業的發展越廣,記者在采訪時的阻礙卻越多,因此我們必須探究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作者現對電視臺記者采訪受阻的原因進行剖析,經過研究與探討給出了相關建議,希望可以幫助新聞媒體工作者的采訪工作順利進行,從而獲取到更多時事新聞。
關鍵詞:電視臺;記者采訪;遇阻;解決建議
國家發生的大事小情、時事新聞、國內外的時事熱點新聞都是通過記者采訪才報道出來的,新聞是人們掌握咨詢的一個必要途徑。電視臺記者作為新聞報道的核心,在新聞媒體工作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報道是人們了解國家政策、獲取生活資訊的重要途徑,但是往往在實際采訪中記者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與阻撓,影響新聞節目的發展。
一、電視臺記者采訪受阻的原因
記者是隱藏在社會中的有形法眼,會在暗處揭露一些不法行為。因為其工作的特殊性,常常會觸及到一些個人隱私以及非法的行為。而這些都是被采訪者不愿意被揭露的秘密,所以記者的工作就會艱難重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根據調查我們歸納了以下幾點記者采訪受阻的原因:
(一)部分采訪會涉及到個人隱私以及個人生活
不管是公眾人物還是非公眾人物,肯定都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的一些隱私,尤其是負面新聞,對采訪的抵觸情緒越是明顯,記者的采訪工作就越是難做。同時,記者采訪的受眾群體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民群眾,經過編輯發送出來的相關新聞報道仍舊是面向人民群眾的,這種自產自銷的新聞不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所以往往有時候記者的采訪無法引起大家的共鳴,也獲得不到更多的瀏覽量。
還有部分群眾認為即使經過了新聞報道,也不會對現狀有任何的改變。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覺得沒有意義,所以就會對采訪工作極為不配合,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就是長久以來,記者曝光的新聞只有很小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解決,真正的幫助到了一些人民群眾。而大部分的因為經過曝光采訪也沒有得到什么反饋,群眾就對現狀放棄了訴求。因此,這也成為了記者采訪受阻的一大原因。
(二)外界力量的干預
記者曝光的都是一些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問題,有一些涉及到了相關公司和個人的利益,所以在進行實地考察時記者就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阻礙。會遭受到來自反對力量的干預,而這些干預常常來自一些大型企業或是公司。因為擔心自己的一些內幕遭到曝光,影響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在業界內的信譽,因此會用一些手段威脅、迫害記者,對記者進行打壓進行干預。導致有些已經拿到手的證據還沒有機會廣而告之、昭告人民群眾,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里。
(三)記者采訪中會遭受人身威脅
經常性的暗訪工作,以及長期的社會調查,會讓記者在自己的領域里面出名,也逐漸變成了新聞媒體工作領域的“公眾人物”。對于記者而言,他們的信息毫無保護措施,是直接曝光在公眾視角下的。比如某記者在采訪一些黑心工廠的新聞時,會得到社會上大批人民群眾的支持,但是背后的艱辛和危險卻是常人不能想象的。有些時候為了曝光一些新聞,記者需要長期潛伏甚至是臥底其中,只為了可以拿到準確的證據,在工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被人發現,甚至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二、解決電視臺記者采訪受阻的一些建議
(一)號召群眾積極響應,踴躍參與
記者的工作素材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 采訪過程中記者可以活躍一下采訪氛圍,讓群眾主動參與到采訪活動中,調動群眾積極性,讓群眾自愿提供線索。而且要了解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根據其喜好進行采訪。另外,記者要學會緩解群眾的抵觸心理,要換種方式對其進行采訪,降低其厭惡心理,要注意言談舉止,最好在開始就出具自己的記者證。不要做一個審問者,要學著做一名傾聽者,在聊天的時候了解事件經過,而不是一味地提問,讓群眾感覺到疲憊與乏味。
(二)給予記者的人身安全保障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會遭受到被采訪者的反調查,為了保護其人身安全,政府或是相關工作單位應該給予記者一些安全保障。不要泄露記者的任何信息,在涉及到黑惡勢力的采訪曝光時要將記者的臉打上馬賽克,另外還要對采訪中進行妨礙工作的個人及企業給予嚴厲的懲戒。同時還要加強法律宣傳,讓群眾知道記者的采訪工作是受法律保護的,積極配合記者進行采訪工作也是每一個市民應有的義務與準則。
(三)提升自身修養
電視臺記者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與素質修養,要有責任心,要對自己采訪的新聞內容負責。不可以存在虛假新聞、惡意抨擊群眾等低劣的行為出現,避免因為自身原因問題導致新聞無法正常播放,或是對采訪者造成惡劣影響。
四、總結
新聞記者即是新聞報道的素材庫,也是新聞電視臺的有形攝像機。盡管有些時候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礙,但是相信逐步都會得到解決。因此,期望新聞工作者繼續堅持初心,報道最真實、最具有價值的新聞。
參考文獻:
[1]朱江.基層電視臺記者采訪遇阻的原因及解決建議[J],西部廣播電視,2018 (15).
[2]盧婷.基層電視臺記者采訪遇阻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 (17).
[3]楊樹章.基層電視臺記者如何提高采編能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