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鑫薇
作為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編輯,“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是我接觸到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書”。在這套書的前期選題策劃、中期編校、后期宣傳方面,我都努力參與,悉心學習,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從名作者到暢銷書,這套書很能“打磨”編輯,對我的職業生涯意義匪淺。因此,我將編校這套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顧隨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學者、大師級巨匠,他既擅長詩詞曲劇等文體,又寫得一手自成一家的精妙書法,還在談文論藝及傳道授業方面極有建樹,可以說是桃李滿天,是文學史上當之無愧的泰山北斗級的人物。這樣的“名作者”對于出版人來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富礦”,可供挖掘和選取的角度和思路非常多。
但只有這些還不夠。囿于對“名作者”的敬畏及對市場不可預期的忐忑,我們對自己提出了很多問題,包括:在浮躁的現在,普通讀者會對這種名作者的古詩文類圖書感興趣嗎?顧隨的書要做成“高端學術范兒”還是“清新文藝范兒”?名作者的學術書有暢銷的可能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嘗試。
(一)
微信公眾號“做書”曾經評價這套書說:“‘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非常適合大眾閱讀,因為這不是一套咬文嚼字的皓首窮經的產物,不是只給專業人士鉆研的象牙塔里的典籍,而是富有‘人味和‘生活氣息。”
本套書是對葉嘉瑩先生記錄、保存的聽課筆記的再次歸類整理,同時佐以劉在昭先生的筆記,使講錄專題更加集中和完整。熟悉中國古代文學的人都知道,顧隨先生肯挑出來單講的,都是文學史上最靈性、最光耀燦爛的文學成果,他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游,帶領著你在萬花叢中欣賞最漂亮的那幾叢,絕對不讓你失望。先生會仔細比較“暮云”和“黃云”用在詩詞里有哪些語言和意象上的區別,讓你感受里面纖細的情感變化。
在編校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將書稿內容與經典原文進行核對,積極與作者溝通,做出修改或尊重原意的處理。如有一處引用自詩經的句子,顧先生寫作“相彼雨雪,先集維霰”,查原文應為“如彼雨雪”,還有一處引自陸游的詩句,顧先生寫作“所悲不見九州同”,通行版本應為“但悲不見九州同”,在充分查閱現存版本并與顧之京先生進行反復溝通后,考慮到顧先生參照的有可能是他所處時代的較早的版本,我們決定尊重顧先生的原意。
(二)
有《顧隨全集》珠玉在前,我們這次再做顧隨先生的書,如何做出新意、不“炒冷飯”,是我們對自己提出的新挑戰。如果說《顧隨全集》的定位是純粹的“學術范兒”,那么這次的“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走的是“學術文藝范兒”。我們的定位是普通讀者,那就要針對這類讀者的品位和接受能力進行相應的改變。
首先,我們為了避免“大部頭”的枯燥感,將筆記內容拆分出版,這樣最終確定為八本一套的體例,包括《顧隨講〈詩經〉》《顧隨講曹操·曹植·陶淵明》《顧隨講唐宋詩(上、下)》《顧隨講宋詞》《顧隨講〈論語〉〈中庸〉》《顧隨講〈昭明文選〉(上、下)》。這種單行本更加方便閱讀和查閱,是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出版方式。其次,我們對于文稿內容嚴格把關,反復修訂,可稱得上字斟句酌。顧隨先生寫文章愛用典,可能會對缺乏相關背景的讀者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這次修訂中,增加了千余條注釋,極大地豐富了書稿內容,降低了閱讀難度。對于這些注釋,我們也嚴格把關,每一條都核實了權威工具書,盡量保證它經得起考驗。第三,為了增加它的便攜性,我們將這套書的尺寸設計成32開,精致小巧,翻看起來很方便。內文的上下左右留白也參考了文藝讀物的標準,較為疏朗。因為是精品書,所以做成精裝硬皮,圓脊,外覆包封,更方便攜帶和保存。
在封面設計上,我們采用了目前的六色方案,每個小主題選用一種比較古風,又比較鮮明跳脫的色調,配上水墨畫的花鳥、山水和人物作底紋,書名借鑒了古書封面的“題簽”,而且創造性地改豎題簽為橫題簽,使整體風格顯得雅致清新。每本書的書脊上都印了一些花紋,將八本書排在一起,書脊上的花紋正好能形成“顧隨”兩個字。綜合最后上架的效果來看,在同類書中,這套書憑借配色脫穎而出,十分亮眼。為了平衡不同讀者的審美,我們也做出了折中方案,那就是在包封下的設計了另一款封面,它的顏色介于月白和銀灰之間,非常符合學術讀物的格調。
在各方努力之下,“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系列叢書在京東、當當等電商平臺銷售火爆,躋身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前列,獲得了數千條評價,首印6000套,不到三個月便售賣一空,又加印3000套,且獲得了“中國詩詞大會”年度總冠軍陳更、女作家林白等人的傾情推薦,被“做書”等熱門微信公眾號,《光明日報》等媒體轉載。一套講述古典文學的書,在如今這樣浮躁的社會能遇到這樣的“盛況”,在我們的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如今的讀者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有格調,情理之中的是,我們相信這本書“很能打”,因為在我們的努力下,它既學術且文藝,很“硬核”。
《新京報書評周刊》曾評價顧隨說:“相比于充斥圖書市場的各種國學雞湯,顧隨先生的作品卻并未獲得足夠的重視。但幸運的是,正因為不夠流行,這些書流入了那些真正需要古典文學的讀者手中。”我覺得,作為編輯,我們的任務之一是幫助那些“不夠流行”的好書變得既叫好又叫座,這是我們未來的努力方向。
愿我們的努力,從這套書開始,看到曙光。